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楚辞与中国饮食文化


    屈原作《楚辞》,不仅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诗赋创作的先河,而且在中华文化史上为我们保存了享誉世界的“楚文化”,这里面当然包涵了我国南方的饮食文化。《楚辞》中大量记录了我国南方各民族的饮食习俗、烹饪方法、宴席菜肴,它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一、如何认识中华饮食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因为她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同样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因为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之程度;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殿堂里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到生物、化学、物理、生理、心理、医学、营养卫生、民俗、美学等各学科领域中的一门边缘性科学。人类从低级动物走向高级动物,经过了数百多万年的艰难历程,而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生存,要生存就得必须先解决吃喝这个大问题。自此,饮食文化也就相伴而生了。人类在饮食进程中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即“生食阶段、熟食阶段、烹调阶段”。而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则经历了“原始饮食文化、古代饮食文化、近代饮食文化”。
    据《中国烹调大全》和《中国烹饪辞典》介绍:中国在周朝,也就是奴隶社会时期,就有了中华民族在饮食上的文字记载。两部辞书在介绍我国历代饮食文献中,先秦部分收录了周朝的《周礼•天官冢宰及其它》和春秋时期的《诗经》,而这两部书均是反映我国北方民族的饮食文化,能反映南方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只是到了汉代才相继出现了《神农本草经》、《南方草木经》和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
    饮食是人类物质文化和民族文化、社会习俗各个组成部分中,最能反映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元前1100多年至公元前的200多年,其间900多年的历史,就真的没有历史文献反映我国南方诸民族的饮食生活记载吗?非也,2300多年前,屈原创作的《楚辞》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离骚》、《九歌》、《九章》、《招魂》等篇章中,大量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楚人,也就是南方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遗存。诗篇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南方民族在那时吃什么,怎么吃法;喝些什么及菜肴的种类,而且还让我们了解到南方先民是如何对食物的配制、加工、储存水平的程度。
    二、《楚辞》为南方饮食文化留下的珍贵记录
    据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南方民族种植水稻的历史已达7000多年。《离骚》“折琼枝以为馐兮,精琼靡以为食长  ”,此句诗的意思是说将大米磨成米浆,然后蒸成糕。现在人们经常吃到的“发糕”就是从那时传承下来的,屈原家乡的秭归人到现在还有把新鲜的桂花(有时是玫瑰花瓣或是红枣类的)嵌在发糕上蒸了吃的习惯,确实别有风味,而且甜润沁香,这不正是诗中说的“折桂枝”吗。《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当时的楚人为了祭祀最尊贵的神灵“东皇太一”(伏羲皇帝),把用蕙香草包裹的肉垫在兰草上蒸好,再配上美酒和酸辣汤,用这么好的供品去敬奉神灵。现在各餐馆在蒸小笼包子时,在蒸格里铺上松针或者蕙草,多象那时的影子。《九章•惜诵》“播江离与秋菊兮,愿春天以为糗”。“糗”就是干米粉。北方人是麦米或粟米做的,南方人则用大米(或糯米)和小麦(或者大麦、燕麦)来做。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吃不完的就制成干粮以防下年的“春荒”。秭归人习惯于把大米或麦子炒熟了,然后磨成粉子,人们习惯叫“火面”,再用开水冲拌,若加上糖或者蜂蜜就更好吃了。这里还向我们暗示:由于南方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粮食保管有诸多困难,我们的先人为了保管粮食,把它制成干品(半成品),吃起来方便,只要有水就行,而且便于携带,充分证明了南方先民在那时就已经对粮食的加工、储存有了较高的手段。《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是说彭祖烹制了世上最好的野鸡羹敬奉给尧帝,看来彭祖还是天下的名厨呢。《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将烹饪好的羹汤再撒上一点切碎的葱花蒜泥,味道不是更鲜美吗。
    在《离骚》、《招魂》、《大招》等诗篇中,涉及到长江流域及南方诸多民族烹饪的菜肴多达几十种。若把《招魂》中一段诗词用现代语翻译过来,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是多么绝伦的菜肴,多么豪华,何等丰盛的宴席: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家家攀此烹制的菜肴各有各的味道/“稻粢禾爵麦,挐黄梁些”:大米小米玉米分别做成各式各样的饭/“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苦咸酸辣麻香味扑鼻/“肥牛之腱,月需若芳些”:牛蹄筋烹炖的活跳跳香喷喷/“腼鳖炮羔有柘浆些”:用蒸汁烘甲鱼还有叉烤羊羔/“鹄酸月隽 凫煎鸿仓鸟 些”:醋溜天鹅蒸野鸭煎烧肥雁/“露鸡月霍 虫隽  历而不爽些”:卤鸡子熬龟汤鲜美不腻/“炬米女 蜜饵有饿食长 食皇些”:炸馓子蒸发糕饴汤里加蜂蜜/“瑶浆蜜勺实羽觞些”:美酒加蜜糖斟满了酒杯/“挫糟冻饮酎清凉些”:醪糟汁冷饮还可醒酒/“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华宴玉器摆上桌请君痛饮吧。
    三、《楚辞》向我们反映的南方饮食习俗
    《礼记•王制》载:“中国戌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被发文身;西方为夷,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楚国在她存在的九百多年里,其疆土相当于现在的大半个中国。《楚辞》中大量地记录了南方诸民族的饮食生活,同时也向我们透露出许多有价值、独具物色的饮食习俗。
    1、由于我国南方有“泽国”之称,并又靠近中南沿海地区,故而盛产鳖、龟、鱼、虾、蛤、蚌、蟹等水产品;并且还有野鸭、鹅、雏、雁、凤等飞禽。因此南方人有擅长吃水产品、海鲜的生活习俗,这在我国其它地方是望尘莫及的。
    2、《楚辞》中出现的词句中有几十道菜肴,而粥、羹、汤类有十多种,说明那时的南方人是喜欢吃汤的。现代医学证明,“稀食”有较高的铵基酸含量。现在的南方人在饮食习俗中,仍有喝汤的习惯,“饭前一碗汤,胜似买药方”。现代医学保键专家提出人们的饮食应注重早餐稀、中餐干、晚餐稀的习惯。
    3、由于南方的饮食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在吃法上也非常讲究色、香、味、型的。相对我国北方来说,是很有优势的,现在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吃在南方,玩在苏杭”就是极好的见证。《楚辞》中说到的酸甜苦辣麻、葱蒜姜椒蜜,现在人们的饮食调味品中,仍然离不了这些东西。
    4、通过对《楚辞》诗句的解读,使我们了解到2000多年的南方先民们在饮食的制作工艺上,是非常有讲究的,真是“食多方些”。如烧、烤、爆、炒、煎、炖、闷、煮、蒸、扒、拌、炸等。我国现代的饮食文化研究和教科书的内容,也不外乎这些内容,正是我们要学的这些东西。
    5、充分证明了南方先民们对吃不完的食物,不管是粮食类、蔬果类,还是水产品或是其它食物,已经有了高超的储存、腌制、加工等技术,在南方大量发掘的春秋战国墓、楚墓、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6、从《楚辞》中罗列的菜肴中,使我们还了解到南方诸民族在饮食上是讲究营养的,每道菜、每顿饭都是有合理搭配的。不仅如此,还很讲究接待礼仪的,就连宴席中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菜也是有程序的。
    四、许多古籍记载及考古证明
    南方诸民族的饮食文化记载,不仅是《楚辞》中有许多反映,在查阅众多的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南方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 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古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食。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说明楚国当时不仅是鱼米之乡,而且物产也很丰富,食物来源也很多。汉《盐铁论•论菑》也载:“越人美  蚌而简太牢”。晋《博物志》卷一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隋《玉烛宝典》载:“煮龟蒸鱔,南方妨食水族耳,非内地所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就善于种水果和蔬菜。《周礼•地官•载师》记录:“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效十一,远效二十有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周朝当时对园圃征税很低,非常适应各诸候国的种植业,这种制度是楚国园圃种植业兴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吕氏春秋•本味》载楚国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战国策•赵策》载:“云梦橘柚之地”。《庄子•山水篇》载记孔子困于陈、蔡而“食杼栗”。陈、蔡二方国是楚的占领国。《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先王熊绎“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桃即桃树,棘是枣的原生果,就是野生酸枣。
    南方诸民族善捕猎和采集动、植物,也在南方饮食构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楚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远比北方要多。《史记•货殖列传》载:“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饶”是指南方湖泊湿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又如《战国策•宋卫策》载:“汉水鱼鳖龟 为天下饶”、“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盈”就是太多了。《吕氏春秋•本味》载:“洞庭之鯆,东海之穌,醴水之鳖”。《战国策•楚策三》载:“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楚策四》载:“蔡圣候食“湘波之鱼”。诸多文献资料表明,南方民族采集物品种类繁多,《夏小正》四月“秀幽”。《礼记•月令》载:“苦菜秀”,秀是指开花,这里反映出楚人在夏正四月苦菜花开时采之为食。《楚辞•山鬼》“采三秀兮於山间”,是否可以理解为采集三种野菜。
    除古籍文献记载以外,在近、现史上的众多考古发现,也充分证明了南方饮食文化的渊源及厚重。从东南沿海的河姆渡新石器遗址、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新石器遗址中,均发现了粳、灿稻谷的痕迹及遗物。在楚都江陵纪南城内陈家台,发掘战国时期的铸造作坊遗址,发现有五处被火烧过的稻米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长约3.5米,宽约1.5米,厚约5—8厘米。属战国时期的江陵望山一号墓出生的铜鼎里,存有许多牛、羊、猪、鸡等的遗骸;在二号墓中还发现了有调味品的生姜、小茴香及蔬菜。长江马王堆一号汉墓简文载,该墓随葬的蔬菜有芋、葵(冬葵、冬苋菜)、芥、菘(白菜)等;二号汉墓的简文和帛书中分别提到了枣、柿、石榴以及砂梨。随县曾候乙墓中出土的一种青铜炒炉,上层盘内盛有一条鲫鱼、一条鳙鱼,下层盘内放有木炭,笔者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火锅”。《楚辞•大抬》“煎鲫臛雀,遽爽存只”。就是上述真实的描写。
    五、屈原对南方饮食文化的贡献
    屈原从小一直生活长江三峡,那里留下了他不少的足迹和遗迹,家乡人也给了他不少的知识,直到25岁才进京为官,辅佐楚王。后因被馋曾流放汉北——汉水及丹水一带,后又出游洞庭、沅湘一带。900多年的楚国历史和楚先民继承与积淀下来的楚文化,加上他在宫廷的经历,民间的生活习俗,为屈原创作《楚辞》赋于了大量的有机营养。
    透过《楚辞》中的诗词所表达的内容,不仅使我们窥探到南方各族先民的饮食文化之底蕴,同时还使我们知道南方饮食与北方饮食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食物来源、主食构成、烹饪口味和部分主、副食品种不同等方面,并且还为我提供了很多古代的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各族先民在饮食问题上,主食有大米饭、小米饭、新麦饭、玉米饭等;菜肴的品种有烧甲鱼、炖牛肉、烤羊羔、烹天鹅、扒肥雁、卤油鸡、焖大龟等;副食有酥麻花、炸馓子、油煎饼、蒸发糕等;饮料类有各种稀粥、醪糟汁、陈年老酒、甘蔗汁、香茶、梅子汤等,成了先秦时的美食之乡。《战国策•楚策三》记苏秦说:“楚国之食贵于玉”。价格反映质量,“食贵如玉”说明食物制作的很精美。时隔几千年,我们的饮食中不就是这些吗。
    屈原和他所作的《楚辞》,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她自身的价值,现在世界各国包括我们自己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楚辞》,就是极好的佐证。可以说,《楚辞》堪称中华饮食文化之鼻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