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衣冠服饰 >

芄兰之支 童子佩觿


    
    《诗经》中曾有诗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诗经中生动清晰地呈现了先秦时的民间风情。先秦时,未成年者佩觿,故也将童年称为“觿年”。觿是一种用作解开绳结的锥形用具,多由骨、玉制成,后逐渐演变成为饰品的一种。
    先秦人讲究礼仪,彼时衣裳制度尚未完善,于是在穿衣系带的时候会将束带打成死结,以防衣带松脱而失礼,觿因此而生,成为佩戴在身上可装饰可有实际作用的解绳结工具。古人尚玉,以玉作觿最为常见,并且也非常贵重。至于觿象征的含义是从何时而起,则是要在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寻找。刘向在书中提及“能决烦乱者佩觿”,从觿出现开始就是为了解决绳结打结的问题的,影射到人的身上,即是代表自己能够处理问题、善于应对问题的君子,于是当时的帝王与贵族都喜爱佩戴玉觿,甚至在死后也会佩觿下葬。随着后来衣冠服制的完善、玉带钩的出现,人们不再需要将衣带打成死结而防止衣裳松落,觿便失去了解绳结的作用,彻底成为了象征君子聪慧的饰品。
    
    觿的形制随着朝代的变迁而略有不同,新石器时代的玉觿略显扁平,雕有花纹;商周时玉觿较为简洁,只有粗略简单的纹理;而到了春秋战国时,玉觿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玉觿的形态变得多种多样,被雕成龙、虎、鸟、兽等形象,它们身体弯曲成流畅自然的曲线,栩栩如生,兼备装饰与实用;到了汉朝,由于当时审美的关系,玉觿的形态宛如洗尽了春秋战国时留下的铅华,返璞归真恢复了简洁的模样。可即便觿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制变化,但其头部粗大尾部尖锐的特征却是从未改变过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