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 朱熹手订《白鹿洞教条》:中国古代的师德规范(2)

    2018-01-06

    其次,“敬”、“敷”两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对教育者职业态度的要求,“圣贤进德修业,不离一敬”。“敬”的反义词是“肆”,就是随意、放任、不负责任的意思,就是无法履...

  • 清代国子监的课程与考试

    2018-01-06

    课程与考试 国子监的课程设置与府、州、县学大同小异,以《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书为必修,其他八经、二十一史(《明史》修成后为二十二史)及其他著作可由...

  • 国子监的最高行政官员

    2018-01-06

    教官 国子监的最高行政官员为祭酒(从四品),满汉各一人。司业,满蒙汉各一人(正六品)。其上有皇帝特命管理监事大臣,不属国子监编制,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 国子监...

  • 皇帝与国子监

    2018-01-06

    清代皇帝为弥缝满、汉畛域,重视儒学以取得汉族士子的归附,因而对学校十分重视。顺治九年(1652),福临皇帝亲自到国子监视学,行释奠礼。康熙皇帝亦亲到国子学拜谒孔子像。其...

  • 科举制度与中国政治及国民性格(5)

    2018-01-06

    2、科举与中国人的政治观 由隋炀帝设立进士科起,到唐统一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得以确立,从此科举成为十分合理而有效的笼络人才的制度。政府官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全国的各个角...

  • 唐朝国子监的“六学”与专业教育

    2018-01-06

    唐朝的时候,中国同日本的友好往来更是盛况空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3次“遣唐使”,还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团规模都很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

  • 清代国子监学制

    2018-01-06

    学制 在监读书的贡生和监生分内外班,内班住监,每年发给膏火费(蜡烛、灯油费)白银24两,外班不住监,每年发给膏火费白银6两。此外,每年赏给国子监白银六千两,充做开课时膳...

  • 科举制度与中国政治及国民性格(6)

    2018-01-06

    4、科举与中国人的教育观 中国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并不是对知识的崇拜,而是对权力和特权及物质的崇拜。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由于儒学被列...

  • 《学记》现代教育启示录

    2018-01-06

    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讲学。 郭德福绘 当高考分数与升学率成为我们进行教育评价的核心标准时,我们重新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的教育评价标准,也许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先...

  • 中国古代的师德规范(1)

    2018-01-06

    朱子白鹿洞教条 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凡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