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白鹿洞书院


    
    (一)书院
    中国有着重视教育的悠久传统。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诸子百家纷纷著述讲学,私学从此兴起。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开私学之先河,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战国末期在齐国国都设立的稷下学宫成为先秦教育发展的里程碑。秦汉以后,官办太学、民间私学、公私并存的书院等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模式,为古代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有用的人才。
    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自宋至清一直延续不衰,清代发展成为极盛,即由宋代的173所,发展到清代的2000余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才将书院改为学堂。可见,书院的教育形式在中国延续了近千年。
    书院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一般选择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个别钻研、相互问答、聚众讲解的方式,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也兼议时政,因此,书院也是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基地。
    宋代书院创制了中国书院的基本模式,其中著名的当推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它们号称“天下四大书院”。
    (二)白鹿洞书院
    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白鹿洞最初是唐代贞元间,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据传李渤在此隐居时,曾养一白鹿自娱,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进去也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所以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讲学和藏书之所。“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用世,名绩彰显者甚众。”宋太平兴国二年,得御赐“九经”。宋仁宗皇祐五年,孙琛在故址建学馆十间,称“白鹿洞之书堂”。
    白鹿洞书院虽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才扬名国内。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朱熹到任时,白鹿洞书院已经毁于兵燹,栋宇消落,林园荒芜,触目皆是尘封书海,网结门廊。经过朱熹的一再请求,宋孝宗终于同意重建白鹿洞书院。修葺后的白鹿洞书院,以圣礼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三百六十余间,其中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祠、先贤祠、忠节祠等。圣礼殿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在文会堂,有朱熹亲自书写的对联:“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朱熹对此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复兴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在此讲学,而且还在于他确定了方针,建立了制度,置田建屋,聘请名师,增藏图书,使得白鹿洞书院名声大增。特别是他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明确规定了书院的教育目标(即达到封建伦理的五教五常,为学就是讲明这个义理),体现了他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成为后世仿效的样板。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还广邀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学术空气相当浓厚。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陆九渊二人由于学术观点不同,曾在地处江西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发生过激烈的论辩。但是朱熹并不因此而持有门户之见,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陆九渊讲的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深受白鹿洞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辟的演讲感动得落泪。为此,朱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以其位尊才高,所到之处倡办学术自由的书院,还率门徒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更使白鹿洞书院名震天下。清康熙年间,对白鹿洞书院颁赐御书,实行开放,使白鹿洞书院得到持续发展。
    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制;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白鹿洞书院自它兴建以来,延续时间达1000余年,曾为古代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它曾有着幽静的环境,宽敞的院舍,颇具实力的师资,求知若渴的生徒;还有完整的教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资生徒读书的图书,以及用于教学经费所需的学田。今天,九江学院又设立了白鹿文化研究所,对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资金的筹措、财务管理、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今的高等教育和文化学术研究以及旅游经济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三)相关资料:
    1、[朱熹简介]
    朱熹,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侨寓建阳(今福建建阳)。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晚号晦翁、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绍兴年间进士。历高宗、考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官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阁修撰、终文阁待制。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体系。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卒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谥文。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淳祐间从祀孔庙;清康熙列为十哲之次,世称朱子。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2、朱熹诗《白鹿洞书院》
    昔人读书处, 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 兹焉更表章。
    矧今避兴年, 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 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 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 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 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 绝学何能忘。
    3、《白鹿洞书院学规》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为学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右接物之要: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