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简称“贤良”或“文学”。《汉书.晁错传》:“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又《董仲舒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科举考试中经乡试、会试录取之谓。清李调元《制义琐记.当如老夫》:“山阴高薹字清江,嘉靖癸丑进士,官监司,负知人鉴。其甥萧山进士某甫襁褓,抚之曰:‘异日科名,当如老夫...
东汉时,任命中央高级官员不从其他官职中选调,而由地方举荐,皇帝直接下诏礼请知名人士,称“征聘”。亦称“征”、“征召”、“征举”。后世礼聘隐逸之士或前朝遗老,亦沿此...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网罗民间人才,首先创立了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到了后来,为了充实军队方面的人才,又创立了武举制度。这两种制度给当时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是隋唐之际兴起的一项运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以后历代王朝竞相因袭,并多增革损益,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被废止,历时1300余年,且为古代朝鲜、越南...
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与进士等科并列,主要考试经义。清代用作贡生的别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统序科第》:“武德辛已岁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
亦称“辟”、“辟召”。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高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自行聘任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的制度不...
魏晋南北朝时维护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东汉末,曹操当政,施行“唯才是举”。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
1、唐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宋代简称“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应学究试者,专重记诵,未必通晓文义,故有才思之士,皆重进士科而轻学究。《新唐本.选...
唐代正值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科举考试处于逐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纵观唐代科场中出现的作弊现象林林总总,令人震惊,与此相适应,唐代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