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礼部会试考房称礼闱。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南人北人分房取中,名额有定,谓之南闱、北闱。宣德、正统间,又分南、北、中闱。 二、明代北京天顺乡试贡院,称...
一 科举制度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古代,上传语告下称为胪,传胪即唱名之意。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三节:“[四月]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传胪,...
明代,南京的应天乡试贡院,称“南闱”;北京的顺天乡试南院,称“北闱”。故南北两京的乡试亦称南闱、北闱。又清代的江南、顺天乡试,也通称南闱、北闱。 《明史.选举志》:...
唐代进士考试分甲乙科,称两榜。 清代以会试(进士)、乡试(举人)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唐黄滔《酬徐正字夤》诗:“名从两榜考升第,官自三台追起家。”《儒林外史》第二六...
亦称“备榜”。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榜示。即于录取正卷外,另取若干名之意。会试副榜始于明永乐时,乡试副榜始于明嘉靖时。清初,会试与乡试亦有副榜。 《明史.选举志二》:...
清代新科进士取得出身后,由礼部以名册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再试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阅卷,称为朝考。考试以诗文四六各体出题,视其所能。考试后,以成绩等第分别授...
科举应试中选之称。唐代,进士考试合格谓之及第。明清只殿试一甲第一、二、三各赐进士及第,余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不称及第。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
明清时称进士为甲榜,举人为乙榜。 明吴应箕《杭州书某孝廉事》:“士以制义起家,阅三年有春秋二试,别以乡、会之目,隽于会试者曰甲榜。”清赵翼《陔余丛考.甲榜乙榜》:“...
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分、资格。唐代举子中礼部试称及第,中吏部试称出身。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明清两代经科举考试选录的,称正途出身。 《宋史.选举志一》:“...
原意指可进授官爵之士。至隋大业间,乃用为取士科目名。唐、宋因之。唐制,应举者称为举进士,试毕放榜合格者称成进士,凡试于礼部,皆称为进士。至明、清举人会试中式,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