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化身份与“当代中国哲学” 张 蓬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哲学”作为有意义的话题,不是纯粹的学理性创作,而是要在历史的叙述中确定其哲学叙述的问题域。对“当代...
论“观物”与“观无” ——儒学与现象学的一种融通 黄玉顺 [摘 要] 在汉语所表达的中国人的思想中,显而易见,我们的一切“观念”,皆出于“观”:观念是“念”,念出于“观”。...
即用见体初说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 陈 明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哲学的,而是文化的;不是文化的,而是生命的。这一问题的本质,可以表述为在...
“即用见体”:一种问题视域和真理观的转换 王 晨 陈明在《即用见体初说》一文的开始,就把自己所关注问题的领域集中到一个焦点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哲学的,而是文...
当代儒学思想的扩展形态 南乐山 (Robert Cummings Neville) 很荣幸今天来大夏讲坛做演讲,对此我深表谢意。作为一名来自波斯顿的儒家主义者,我对儒家的看法与东亚的儒家主义者不同...
戴震研究专题(三): 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及确立 王 杰 一、“志存闻道”的学术路向 戴震是我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考据学家、自然科学家及思想家,他生处“康乾盛世”,学识淹博,...
牟宗三的康德學及中國哲學之前瞻 ----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 林安梧 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教授 論文提要 :本論文著重於牟宗三所著《現象與物自身》、《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即用见体再说 ――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 陈 明 把思考和写作作为行动或活动的一种方式来理解应该是可以成立的:现实的问题形成理论的需要,理论的需要形成思想的论域;而论...
儒学的一阳来复? 崔发展 引 子 提交讨论的这篇《朱子思想进路的功夫论考察》,是早已写好了的,而且至今也没有再修改过。不修改不是说写得足够好了,没有问题了。我是醉翁之意...
对“生活儒学”的批评 ----致黄玉顺先生的一封信 葛安台 此信傳楊祖漢先生(並請轉吳汝鈞先生)、林安梧先生、周博裕先生、FSCPC(李淳玲小姐或FSCPC的朋友可否將此信轉給李明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