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07年开始,大批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纷纷进入中国。为使来华人士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各种外文报刊接连出现。其中,美国人裨治文等创办的英文报纸...
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说“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向另一个世界伸出触角,每个人对那个世界都有不同看法,但是他们都一致称此世界为中国。既有许多带有优越感或是轻慢意味...
本文通过评述海外汉学家尤其是葛兰言和刘家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看法,从逻辑与文化的视角讨论古代中国逻辑的特殊性,在中西方文化互动的大背景下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期望对中...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聚焦,“汉学热”、“中国热”也持续升温。但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中外语言障碍的影响也在逐渐放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难以得到...
作者简介 宇文所安(1946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1972年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
9月11日,正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记者采访了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施舟人。他在谈起中国文化时表示,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全球趋势。 施舟人为中国文化走...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古丝绸之路精神,促进贸易与和平合作,倡导文化互鉴,丝绸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
Chinese Philosophy’s Hybrid Identity Presented by John Makeham, La Trobe University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Canberra Thursday, 2 June, 2016, 4:00pm to 5:30pm 本文结构作为一种运动的概...
摘要: 乌克兰汉学源远流长,自18世纪东正教传教士时代即已萌生。柯维典为现乌克兰汉学协会主席,曾对乌克兰汉学从古自今的历史做过专门化的系统梳理。该文专门探讨该国19世纪...
摘要: 马礼逊、裨治文等在华英美传教士创办的《中国丛报》,经过二十年的刊行成了关于中国的西方知识宝库。 基于19世纪初的各种形势,创刊人突出强调了学术的现场性和当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