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从京城到各地的府、州、县均有学校。乡村还有社学、义学。明清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清叫学政或学院)负责领导。提学官是省教育行政长官,他的任务是在其三年...
明太祖建都南京,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明成祖迁都北京,同时保留南京为陪都。将已改为北平府学的故元大都国子监又改成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依然存在,于是明朝国子监有南北两...
忽必烈统一全国以后,蒙古统治者在采行汉法同时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本民族文化教育,其教育的长足发展,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放出异彩。 宫廷教育 所谓宫廷教育,主要指蒙古最高...
辽金两朝是与北宋和南宋分别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虽然不及宋朝,但统治者都重视教育,采用中原王朝尊孔崇儒的教育传统,同时也注意维护本民族传...
在明代前半期,由于民族矛盾尖锐,蒙古封建主之间争夺霸权,战争十分频繁,因而蒙古族的教育事业处于停滞甚至衰落状态。到了明代后半期,亦即蒙古达延汗以后,才得以恢复和发...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对各民族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蒙古族自身文化发展。1260年,忽必烈诏命国师八思巴参照藏文和畏兀儿拼写规则,...
清朝(公元1644—1911年)是蒙古族教育广泛而深入发展的时期。 清代的教育行政制度十分完善。国子监既是中央一级的高等学府,又是中央的教育行政机关。内设祭酒、司业、监丞等官,...
(一) 元代的中央官学 元代官学体制自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汉文进行教学的儒学教育机构──国子学;二是以少数民族文字进行教学的教...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有其千载不灭的现实价值。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文化,文化特色也将无从谈起。宋代书院的人文教育特色及朱熹所开创的书...
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三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就总的格局来看,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仍大体沿用唐制,形成以国子监、太学为核心的中央官学和州县学校为主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