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39 艺术中国 佚名 参加讨论
同时,郑氏还把数变分为阴阳奇偶两个系列,这是郑氏与《乾凿度》在宇宙观上的区别之三。《乾凿度》认为数的化生是周而复始,即由易变为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复变为一。在这里,《乾凿度》用了个“复”字,就明确点出数变是一、三、九循环变化。郑氏在注《乾凿度》上卷“复变而为一”时也揭示了其含义。他说:“此一则元气形见而未分者。夫阳气内动,周流终始,然后化生一之形气也。”郑玄虽然如此注解,但他不同意这种观点,故在注《乾凿度》卷下时指出:“‘乃复变为一’,一变误耳”;当为“乃复变而为二”。理由是若改为二,则“意相协”、“足相推明”等。因此,郑氏改造过的数变为:一是一、七、九递交,此为阳变,也是气变;一是二、六、八递变,此为阴变,也是形变。两个系列先后相随,如郑氏云“九阳数也,言气变之终;二阴数也,言形变之始。则气与形相随此也。”这两个变化过程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变。他说:“乃复变而为二,亦谓变而为太初;二变为六,亦谓变而为太始也;六变为八,亦谓变而为太素也。”“自太易至太素,气也,形也。”这就是天地形成的过程。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前者为气变,后者为形变,形变来自于气变。其实皆为气化结果。不仅如此,其中代表六七八九的太始、太素内含了四象,“七在南方象火,九在西方象金,六在北方象水,八在东方象木。”这种太易代阴阳、天地、四象和万物的思想,既不同于汉以前思想家观点,更与《乾凿度》的思路相差悬殊。此为郑氏与《乾凿度》在宇宙观上的区别之三。从郑氏改经情况看,如其说他在注经,倒不如说以注经为形式阐发自己的思想。 与《易纬》相同,郑氏的宇宙演化的理论,并非纯为探讨宇宙奥秘而发,而是在为易学象数理论寻找客观根据。与其宇宙演化理论相关的象数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周易》卦画形成的客观根据。《易传》认为,八卦是圣人观天文、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即根据宇宙有天地人三才而画出三画卦。因三画卦未尽万物之理,“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说卦》)“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系辞》)《易纬》似不同意《易传》的观点,认为易三画卦和六画卦本之于宇宙产生的三要素,三要素代表了事物初壮究三个阶段,故易有三画和六画卦。郑玄通过诠释《易纬》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易有三画之卦,本之于太初、太始、太素,太初为物之初,太始为物之壮,太素为物之究,万物的发展有初、壮、究三个阶段,故易有三画之卦。他说:“物于太初时如始,太始时如壮,太素时如究,而后天地开辟,乾坤卦象立焉,三画成体,象卦亦然。”此是说,乾坤效法了天地的形成,即经过一七九的气变而成天,经过二六八形变而地,天地形成是旨历三个阶段,因而有乾坤之三画。他又以天地人三才之道说明卦六画的根源。他注《乾凿度》六画而成卦时云:“阴阳刚柔之与仁义”。其实,此就是《乾凿度》所说的“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其二,爻变的客观根据。关于爻动说,《系辞》早有论述。如《系辞》言:“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又言:“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此圣人看到天下变动,而受到启发而画出爻,爻变动的特点正是对天下变动的体现。那么,爻到底怎么效法天下之动?效法了那些具体的变动?《系辞》没有解释。郑玄据《易纬》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曼变本之于阴阳消息。“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消也。”据此,《周易》有九六爻之变动。按照大衍篮法,行蓍的结果,不外六七八九四个数,或六,或七,或八,或九。七、八不变,九、六变。对于此,郑氏解释说:“一变而为七,是今阳爻之象;七变而为九,是今阳爻之变;二变而为六,是今阴爻之变;六变而为八,是今阴爻之象。”显然,郑氏把* 法中阴阳爻动变视为效法自然界阴阳之气消息变化,而阴阳爻之静则是效法了阴阳气合而为道。因此,他提出:“九六爻之变动者, 《系》曰‘爻效天下之动也’……周易占变者,效其流动也。” 其三,行蓍定爻的根据。《系辞》云:“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此是言大衍法经过四营而定一爻。那么,为何四营定一爻?郑玄认为,四营定一爻完全取决于由太易生出的四象。他说:“自太易至太素,气也形也,既成四象,爻备于是。”在注“推爻四,乃术数”时作了进一步解释:“易有四象,文王用之焉。往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如是备为一爻,而正为四营而成,由是故生四八、四九、四七、四六之数。”这里的“四营”不是陆绩、王弼等人所说的行蓍过程的四道程序,而是行蓍的四个结果(三十二、三十六、二十八、二十四),这四个数是四分别乘以八九七六而成。在郑氏看来,这是由四象决定的。 其四,卦之六爻相应之根据。所谓爻之应,是就位而言的,爻位“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谓应”(《乾凿度》),爻位相应的道理则在于天地阴阳相感应。自天地产生后,阴阳之气动而感应,如乾凿度所言,“物感以动类相应也,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乾凿度》为了说明一卦六爻自下而上感应,在这里重在说明地感天。郑氏在注释《乾凿度》时,不仅强调地感天,也看到了天感地,他说:“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天气下降以感地,故地气升动而应天。”“阴有阳应,阳有阴应,实者也。”因此,郑氏与《乾凿度》不同的是把天地阴阳相互感应作为六爻爻位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天道法则与易之三义 《易传》最早对《周易》之“易”的含义进行概括,提出“生生之谓易”,即把易解释谓生生不息、大化流行。《易纬》则从《系辞》文意,推出易之义。 《乾凿度》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乾坤凿度》云:“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又易者,又易,易定。”《乾坤凿度》虽言“易有四义”,然对照《乾坤凿度》和《乾凿度》文意,可以合并为三义。一是生物之本原,易是德或道,易无为而生万物。“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无门,藏神无内也,光明四通,效易立节,天地烂明,日月星辰布设……不烦不挠,淡泊不失,此其易也。”(《乾凿度》)二是变易。从文字学上讲,易字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月相衔,象征日月往来。即《说文》所言:“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从现实的自然界看,世界上的一切旨在变化,“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送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受节相和,能消者息,必专者败。君臣不变,不能成朝,……夫妇不变,不能成家,……此其变易也。”(同上)三是不易或易定。是就世上永恒不变之位而言的,“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同上)在这里,《易纬》强调了宇宙生成及生成后,天地阴阳、日月星辰、四时节气、社会朝代、家庭夫妇消长变化和地位永恒不变,从而“易”也就有了与天道紧密相关的三层含义。在《易纬》思想的启发下,郑玄立足于《易传.系辞》,对易之义又有新解: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辞》云:“乾坤其易之緼耶。”又日:“易之门户也。”又日:“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又曰:“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又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也。据兹三义而说,《易》之道广矣大矣。 以上引自郑氏的《易赞》。与《易纬》相同的是郑玄的易之三义说也是本之于天道观,如易简之理存在于天地之间,天地生成和万物生成之时,既易又简。如前所言,太易生方初、太始、太素,是为简易。其注《乾坤凿度》云:“生万物不难,故易准天地也。”天地生万物则是天地合气,如同人之男女交媾而生成后代,如此简易,即所谓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乾主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作为效法自然、以阴阳符号为核心构成的《周易》体系则有易简之理。从根本上言,《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是一阴一阳而己,“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此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葛志毅】河洛谶纬与刘歆(1)
- 下一篇:《齐物论》与竹林玄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