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试论唐代道教哲学的思想渊源(1)

一、“玄之又玄”:唐代道教哲学的思想重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兴盛朝代,尤其是从公元7世纪初期的贞观之治到公元8世纪中期的开元天宝之治的历史阶段,社会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军事强盛,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作为中华文化孕育产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其历史命运似乎也同古代王朝的演变历程密切相关,它自汉代创始,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发展,在唐代发展至鼎盛阶段。考察道教在唐代得以兴盛的缘由,既有其外部原因,也有其内部因素。其外部原因主要是李唐皇室为了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而实行的归宗认同与大力扶持,为道教在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内部因素即是道教自身通过汉魏六朝长达数百年的演变发展,从经典编撰、科仪规范、教团组织到教义理论建构等方面都逐渐趋于充实和成熟,职是之故,道教在唐代发展至鼎盛阶段自是水到渠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是儒、释、道三家,按照现代学术视域的理解,“三家”的思想内涵均可归属于“哲学”(philosophy)的范畴。哲学原为欧洲文化的传统“显学”,自清末民初经日本学人的翻译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形成为一门有关自然、社会、思维与人的存在的“根本道理”的特殊学问,如若照此理解,那么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学说均可视作哲学思想。从中国哲学史的视角来看,相对于儒家注重社会伦理建构的思想传统与佛教注重心性分析的思维特征,道教的教义思想重在对于“道”的悟解与阐述,以及围绕着以“道”为核心而展开的诸如“自然”“有无”“无为”“阴阳”“本末”“太极”等一系列思想概念,由此构造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道教哲学”理应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哲学的思想渊源同先秦时期的老、庄之学有着天然的关联,也同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密切相关。它在形式上大多采用古典文化中经传注疏的诠释模式,即通过不同时代对于道家经典著作的注疏诠解,来阐述道教学者自己的思想主张。因此,道教哲学的早期形式主要表现为对《老子道德经》的注解,如题名为“河上公”的《老子章句》与东汉后期成书的《老子想尔注》,即为早期道教哲学的代表性作品。《老子想尔注》为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所奉经典,作者或云为“张陵”(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或云为“张鲁”(陆德明《经典释文》),迄今尚无定论。《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与时代,学术界多有不同见解;从思想内容来看,应与东汉时期的“黄老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黄老道”与“太平道”颇有关联(《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太平道领袖张角“奉事黄老道”),因此亦可视作早期道教的有关经典之一。其后道教思想经过魏晋六朝葛洪、陶弘景等人的阐发与弘扬,至唐代逐渐臻于成熟,形成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等人为代表的有着思辨特征的“重玄之学”,传统道教哲学至此发展至顶峰阶段。唐宋以后,虽有宋元时期道教南北二宗的“内丹”心性之学,以及清代刘一明、黄元吉等人的思想承绪,对道教思想都有贡献,但在哲学的思辨性、思想的深刻性、体系的完整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若与唐代道教哲学的学术成就相比,均难望其项背。 
    唐代道教哲学的思想内容,主要以道教“重玄学”为代表。有关“重玄学”的性质与特征,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有人认为应称为“老学重玄宗”,有人认为可称为“道教重玄学派”。笔者以为前者是从“老学史”的角度作出的界定,而后者是从道教研究的角度所冠的名称,各视学者的研究角度而定。实质上,道教重玄学既非道教立宗的正式教派,也不是自发组织的学术派别,甚至也没有脉络清楚的师承传授,而是指唐代一些思想旨趣相同的道教学者通过注疏《老》《庄》的形式,以阐扬“重玄为宗”的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教思想学说。这种新的道教思想学说,根据其思想内容及其特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中期和后期。唐代重玄学的前期以理论建构为其特色,代表者有西华法师成玄英与任真子李荣,两人皆主张“重玄”“中道”之说,而思想理路有所不同,通过精注《老》《庄》,阐扬“玄与又玄”,共同建构形成较为系统的重玄思想学说。上世纪蜀中硕儒蒙文通先生即认为重玄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李”,其著作存世者主要有成玄英的《庄子注》与李荣的《老子注》,前者见清代郭庆藩编撰之《庄子集释》,后者存于今《正统道藏》与敦煌卷子之中。唐代重玄学的中期注重思想与修行的融合交流,以司马承祯与唐玄宗李隆基为代表。司马承祯著有《坐忘论》与《天隐子》,主张“主静去欲”“收心坐忘”,通过特定的身心炼养过程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司马承祯的思想旨归与前期成、李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然而他在论证其“修心”“动静”“泰定”“真观”的过程之中,既借鉴了佛教天台宗的“止观”之学,也吸收了重玄学家的部分思想内容,形成了他以“修心坐忘”为主要内容而将道教义理与宗教修行相结合的道教思想。唐玄宗曾亲受道箓,撰有《道德经注》与《道德经疏》,既对重玄思想多有推崇如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第一章注:“恐执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又玄以遣玄”,即纯用重玄学之义旨解说《老子》。,又将儒家纲常观念融合其中,并颁布天下,欲以取代道教原来流行的《河上公注》。重玄学后期则以综合整理而见长,其代表者为唐末五代的著名道教学者强思齐与杜光庭。强思齐撰有《道德真经玄德纂疏》,推重“重玄”之学,几乎全文收录成玄英、李荣与唐玄宗的《道德经》注本。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归纳阐述注老诸家的思想义旨,独为推重“重玄宗”,并对各家思想的特征与旨归进行了颇中肯綮的概括与阐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