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谷梁》学一度兴盛的原因 (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13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宣帝非常重视宗法情谊和血缘之亲,意识到它对巩固刘汉大统的重要作用。即们不久,他下诏说; “盖闻尧亲九族,以和万国。朕蒙遗德,奉承圣业,惟念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若有贤材,改行劝善,其复属,使得自新。”15武帝时行首匿相坐之法,虽父子、兄弟不得例外,致使“骨肉之思废而刑罪多”16。宣帝即位后下令予以废除,他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17宣帝还多次垂青于那些讲究宗法.兄弟间礼让为怀的臣下。丞相韦贤选定长子韦弘继承自己的爵位,但韦弘却因罪入狱。韦贤去世,族人,门生假托其命,立其次子韦玄成为继承人。韦玄成“坏容貌,蒙耻辱”,假装病狂,“欲让爵辟兄”,拒不应召。有些官吏要求惩处韦玄成,玄成“不得以受爵”。宣帝“高其节,以玄成为河南太守”,又根拔其兄韦弘为东海太守18。宣帝此种举动,颇合《谷梁》之旨而与《公羊》相左。《谷梁》学的兴盛已经水到渠成。 三 对汉宣帝这样以较疏远宗法关系入继大统的皇帝来说,要长期稳住自己的宝座。在注重宗法情谊的同时,又要强调尊王思想。《谷梁传》中尊王思想的存在,也是《谷梁》学兴盛一时的一个原因。近人周予同曾在《博士制度和秦汉政治》中谈及这一问题,但语焉不详,这里有必要做进一步阐述。 春秋以降,周王室日渐衰微,尽管还保留着宗主的名义,地位却已与诸侯无异。生活于群雄并争的时代的《谷梁传》的传授者们,不原面对这一无情的事实,回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春秋·隐公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谷梁传说》:“高曰崩,厚曰崩。天子之崩,以崩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也。”《春秋·僖公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盟子洮。”《谷梁传》说:“王人之先诸侯,何也?贵王命也。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週室虽衰,必先诸侯 。” 汉昭帝死后,因无子嗣,权臣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姿行淫乱,旋即被废。接着,霍光又拥立宣帝。可见,宣帝入主汉室,本无任何政治基础,完全是霍光一手包办。因此,宣帝即位后一直对霍光“虚已敛容,礼下之已甚”,甚至“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唯恐自己重蹈刘贺覆辙。19同时,宣帝对刘贺也很不放心,刘贺被废后,封国改置山阳都。宣帝曾诏令山阳太守张敞“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张敞深知其中用意,“于是条奏贺居处,著其废亡之效”。得知刘贺无心再起而“不足忌”之后,宣帝才算一块石头落了地。20 宣帝的担心不无道理。从血缘关系的远近上说,当时比宣帝更有可能即帝位的确有人在。武帝诸子中,除了刘贺,活着的还有广陵王刘胥.刘胥本人也跃跃欲试,幻想着登上大宝。起初他见昭帝无子,便“有觊欲心”。后见宣帝即位,他更是愤愤不平,说。“太子孙何以反得立?”21别的诸侯王如楚王刘延寿等,也认为刘胥可能即位而趋附之。“宣帝即位,延寿以为广陵王胥,武帝子,天下有变必得立,阴欲附倚辅助之,故为其后弟赵何齐取广陵王女为妻”,并写信给刘胥说:“愿长耳目,毋后人有天下。”21虽然刘胥、刘延寿鲜于计谋,又不得朝中权臣匡助,最后被迫自杀,但这一事例表明,宗室贵族中的一些人对宣帝并不服气,宣帝的宝座当初也并非坚如磐石。 正是鉴于上述情况,宣帝在不满武帝肆意杀戮宗室成员的同时,又对武帝辟土广地,一统海内的文治武功钦慕不已,希冀保持那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盛势。他曾诏有司议武帝庙乐;说;“朕以眇身奉承祖宗,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奏议。”不久他即决定“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置武帝于诸帝之上,给以最高荣誉23。宣帝要“修武帝故事”,实现皇权的绝对统治,必然喜欢《谷梁传》的尊王之说。 . 我们还应该看到,《谷梁》学的兴盛,除了它有利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适应了社会政治的需要以外,也有着很强的个人因素。晋代范宁在谈到“石渠分争之说”时指出。“废兴由于好恶,盛衰继之辩讷。”24此论可备一说。汉宣帝喜《谷梁》,确是秉承了其祖父戾太子的遗爱。据《汉书·儒林传》等,“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于是宣帝“善《谷梁》说”,将《谷梁》学者蔡千秋提拔为谏大夫给事中, “复求能为《谷梁》者”,还派刘向等十多人从江博士和周庆、丁姓习《谷梁》,“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随后在甘露三年,宣帝“诏诸儒讲《五经》同异”于石渠阁,让太子太傅萧望之“平奏其议”,从中襄助,并亲自“称制临决”,终使《谷梁》一派获胜,周庆、丁姓皆为博士,取得了与 《公羊》博士平等甚至更高的地位,“由是《谷梁》之学大盛”。 为什么宣帝去请教韦贤等鲁人并听从他们囿于乡土之见的建议呢?一是因为以《谷梁》为代表的鲁学守先王典章之遗,多圣人流风余韵,一是因为宣帝与鲁人的关系特别密切。宣帝祖母史良娣,家本鲁国。当初,年幼的宣帝幸免于巫蛊之祸,丙吉见他无所归依,就把他送到史良娣的哥哥史恭那里,由良娣的母亲贞君抚养。丙吉也是鲁国人,是宣帝的救命恩人,是向霍光建议让宣帝即位的人。韦贤,夏侯胜都曾在宣帝即位时“与谋议”,出了大力。史高则是史恭的长子,因旧恩封侯得官@。可见,宣帝喜《谷 梁》,确与其好恶有关。 再说“盛衰继之辩讷”。 (辩,善辫,有口才,讷,言语迟钝,也作“呐”。)汉初,瑕丘江公师事鲁申公,习《谷梁传》。 “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 “由是《公羊》大兴”。后来鲁人荣广受《谷梁》于江公,“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谷梁》”。蔡千秋、周庆、丁姓都是荣广的弟子。宣帝善《谷 梁》说,又选刘向等人向江公之子江博士及周庆、丁姓学习《谷梁传》。刘向等都是聪明好学,娴于辞辩的年轻人。如刘向,20出头即“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宣帝甚“奇其材”。相比之下,当时持《公羊》义的博士严彭祖等人则略逊一筹,未见有什么口才。26刘向等人出色的论辩才能,当是《谷梁》学在石渠会议上取胜的一个因素。 作者:张涛 1 《汉书·法志》。 2 《汉书·乐志>)。 3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儒林列传》,《汉书》,《张汤传》,《艺文志》。 4 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谰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笫280页。 5 《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四年。 6 《汉书·吉传》。 7 《谷梁补注·论传》。 8 《谷粱传》桓公十四年、昭公二十九年。 9 《谷梁传》庄公八年、昭公二十七年。 10 《汉书·帝纪》及其颠师古注,《汉书·吉传》。 11 《汉书》,《循吏传》、《宜帝纪》。 12 《汉书》,《魏相丙吉传费》,《宜帝纪》。 13 《汉书》,《武帝纪》,《武五子传》,《宜帝纪》。 14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僧林列传》,《酷吏列传》。 15、16、17 《汉书·宣帝纪》。 18 《盐铁论·周秦》。 19 《汉书·韦贤传》。 20 《汉书·霍光传》。 21、22 《汉书·武五子传》。 23 《汉书·楚元王传》。 24 范宁,《春秋谷梁传序》。 25 《汉书》,《外戚传》、《丙吉传》、《韦贤传》、《夏侯胜传》。 26 《汉书》,《儒林传》、《楚元王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僧肇着《肇论》
- 下一篇:汉代儒学的现代诠释(陈启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