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专题研究 > 宋明理学研究 >

宋明理学分系问题


    宋明理学分系问题
    刘桂标
    由于自今年四月起,我担任公开大学「宋元明哲学」科的导师兼网页管理员,以及策划和统筹人文哲学会的宋明理学读书组,有不少时候与学生和朋友讨论有关宋明理学的种种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讨论,往往很有哲学学术的价值,因此,经过了多番考虑后,我决定自实时开始,将一些我以为值得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陆续在人文哲学论坛刊出,希望这个做法能促进中国哲学学界有关的讨论。
    至于我的提出问题的方式,基本上是先讲述一些背景数据,然后才提出问题,让各网友在论坛上自由讨论。如果我对该问题也有自己一套看法的话,也尽可能在论坛上提出,希望能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个要提出的有关宋明理学的问题,是关于宋明理学分系的问题。就我认识所及,目前中国哲学学界就此问题,有三种主要的观点,略述如下:
    a.一系说(劳思光的观点)
    此说由劳思光先生所提出。劳先生以为,宋明理学不应分为不同的派系,因为派系之说须排斥共同判断的标准才能确立,但所谓宋明理学的各个派系,都有共同的标准--回归先秦儒学(孔孟之学)的基本方向。因此,任何将宋明理学分成不同的派系之说,都不能成立。
    劳先生虽然以为宋明理学没有派系之分,但却有发展阶段不同之别,略言之,如下:
    第一阶段:周张之学。此阶段以「天」为主要观念,混有形上学与宇宙论两种成分。
    第二阶段:二程及朱子之学。此阶段以「性」或「理」为主要观念,淘汰宇宙论成分而保留形上学成分。
    第三阶段:陆王之学。此阶段以「心」或「知」为主要观念,所肯定者为最高的主体性。
    总的来说,三阶段的发展概况为越到后来,就越趋成熟,越有理论的价值,因为最能够达致回归孔孟的道路。
    b.二系说(传统的观点)
    这是传统以来流行的观点。在南宋时候,朱子和陆象山俱建立出庞大而严密的哲学系统,对当时学界造成极大的影响,一般学者便将二人以「朱陆」并称。然而,二人的哲学系统虽同属儒学,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例如儒学所重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二方面)出现重大的分歧和争论。到明代王阳明的时候,他一方面发展了象山的哲学,建构出空前严谨的宋明理学系统,即后来一般所谓「心学」的系统,一方面对朱子的哲学系统,即后来一般所谓「理学」的系统,加以猛烈的批评。他的主要观点,是以为朱子的哲学讲求「性即理」和「格物致知」等,是向心外而求理,这样,便忽略了理不外于心,亦即「心即理」的道理,故主张「致良知」教加以反对。后来,一般学者往往将阳明与象山以「陆王」并称,属心学一派,而将二程与朱子以「程朱」并称,属理学一派;并将他们以「程朱陆王」并称,代表宋明理学的两大学派。这就是传统二系说的基本观点。
    c.三系说(牟宗三的观点)
    三系说是牟宗三先生的创新之见,他以为宋代表人物有九位:北宋四位--濂溪、横渠、明道、伊川;南宋三位--朱子、象山、胡五峰;明代两位-阳明、蕺山,并认为宋明儒学的发展应分为三系:
    一、五峰、蕺山系:此承由濂溪、横渠、而至明道之圆教模型(一本义)而开出。此系客观地讲性体,以《中庸》《易传》为主;主观地讲心体,以《论》《孟》为主。此系特别提出「以心着性」义,以明心性所以为一之实,以及一本圆教所以为圆之实。于工夫则重「逆觉体证」。
    二、象山、阳明系:此系不顺「由《中庸》《易传》回归《论》《孟》」之路走,而是以《论》《孟》摄《易》《庸》而以《论》《孟》为主者。此系只是一心之朗现,一心之申展,一心之遍润;于工夫,亦是以「逆觉体证」为主者。
    三、伊川、朱子系:此系是以《中庸》《易传》与《大学》合,而以《大学》为主。于《中庸》《易传》所讲之道体性体只收缩提炼而为一本体论的存有,即「只存有不活动」者之理,于孔子之仁亦视为理,于孟子之本心则转为实然的心气之心,因此,于工夫特重后天之涵养(「涵养须用敬」)以及格物致知之认知的横摄(「进学则在致知」)。此种工夫大体是「顺取之路」。
    此说中的后二派系,相当于传统所说的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故此说的突出之处是将二程兄弟区分成对立的两派,并把北宋的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南宋的胡五峰、明末的刘蕺山归为一系;此系与象山、阳明系俱为宋明理学嫡系,二系是「一圆圈的二往还」,前者是道德进路,后者是宇宙论进路。至于伊川、朱子系只是「别子为宗」,是歧出的系统。
    上面略述三种分系学说的大概。现在再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和讨论:
    究竟三种分系的学说,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大家以为,那一种学说较为合理?
    我的问题在论坛张贴了一段时间,暂时仍未有人提出响应,故此我先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收抛砖引玉之效。
    对于三种宋明理学分系的观点,我以为各有其优点与缺点,而我暂时较倾向于传统二系说的观点。
    先说一系说。我以为,劳思光先生的观点虽有其合理的成份--肯定宋明儒有共同的标准,但却有较多的问题。首先,分派系不必排斥共同判断的标准。譬如说,中国佛学一般分为天台、华严、禅宗三大派系,但她们同属佛教,有共同的判断标准,只是大同中有小异(相对于儒家、道家等学派来说)。我们不能说因为她们是三派便没有共同的标准。因此,我以为劳先生将宋明理学看成只是一系,容易令人忽略理学家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的分歧。
    此外,劳先生虽然持一系说,但却承认宋明儒学有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而理论内容和价值亦有不同,其实亦间接承认了宋明儒可分成不同的三系。因此,我以为劳先生的所谓「一系说」其实只是一种不一致的、变相的三系说。(我曾听人说劳先生的观点是一种「三论说」。)
    另外,劳先生的三阶段说亦包含了一种被许多人批评的不太妥当的说法,就是认定宋明儒学的主要价值只是讲述道德主体,当理学家讲述形上学问题时,便是犯了汉儒的宇宙论中心哲学的毛病。汉儒的宇宙论中心哲学是否全无价值是一问题,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以为宋明儒讲及形上学问题时便即是混杂了汉儒的宇宙论中心哲学的成份,这个看法实有问题。因为宋明儒的形上学理论,若依牟宗三先生的说法,是一种「道德的形上学」--从道德的进路而建立的形上学,其内容与进路与汉儒的形上学观点大为不同,我们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再说二系说。传统以来将程朱一系的理学和陆王一系的心学加以区分,这种观点普遍受到认同,因为前一系中的朱子哲学不但与象山哲学迥异,而且亦与阳明哲学在一些角度上对立,亦无庸置疑。可是,此一系亦有不足之处,就是对于二程兄弟哲学观点间的一些重大差异有所忽略。据我所知,早在冯友兰先生时候已看到二程哲学有很大的差异,到牟宗三先生提出三系说,人们才更清楚意识到两者的重大的差异。我觉得传统观点在这方面有所不足,我们必须注意。
    笔者虽然觉得一、二系说都有其不足,但并不表示我完全认同牟宗三先生的三系说。我觉得牟先生的观点虽比劳先生的观点好,但却在一义下并不比二系说合理。那就是:牟先生对于朱子哲学的过份排斥,这是不少学者所未能认同的。牟先生引入康德哲学的学说,以道德自律作为儒家的主要特质,这一点我其实并不反对。然而,我的疑问有二:其一,如果如牟先生所言,只有五峰蕺山系和象山阳明系是宋明儒学嫡系,讲道德自律,但伊川朱子系却是别子为宗,是歧出,讲道德他律,那么,牟先生的三系说其实只能是二系说。因为,依上述判准,伊川朱子根本不符合儒学的宗旨,只是非儒学的体系,根本就不能说是宋明儒学的派系。其二,朱子哲学是否道德他律系统,这是个颇具争论性的学术问题。牟先生的《心体与性体》虽然有很多详细而复杂的论证说明,但我觉得当中亦出现了不少问题,但由于这问题牵涉许多细节,须另文详述,这里我暂且略过。
    总括而言,我以为对于宋明儒学分系的三种观点,各有其合理的地方,亦各有其不足之处。然而,我以为,相对来说,传统二系说所出现的问题较少,是我目前较倾向的看法。不过,二系说忽略二程哲学间重大的差异,仍是一问题。因此,我以为未来在宋明儒分系问题上,最合理的观点可能是一种新的三系说的观点。但在这方面,限于个人的学力与水平,我暂时仍未能全面而严格地提出这种新的说法,这有待于笔者或者别的学者未来的努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