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高雨】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3)


    五、结论
    明人潘恩定公《周易集解序》云:“羲、文、周、孔之《易》辟,则昆仑之源也;李氏之《集解》辟,则河之众流也;程、朱之《传》、《义》辟,则海之会归也。是故由《集解》而溯四圣之微言,则其端倪可测矣;由《集解》而征程、朱之著述,则其脉络益明矣。”(卷十四)[1]潘恩可谓李鼎祚的隔世知音,他充分肯定了李鼎祚《周易集解》在易学史上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的角度而言,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保存了汉魏至隋唐时期一些重要的《易》注,成为清儒复兴汉代易学的重要文献;从经学解释学的角度而言,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远绍两汉象数易学,近承魏晋简洁之风,以己意解经,打破了统一的官方经学以王学为主的局面,开启了中唐以后“自名其学”的新学风;从整个易学史的角度而言,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以两汉旧学及唐代易学的“新义”反对王弼等玄学派的易学思想,成为了由汉代易学向宋代易学过渡的桥梁。综上所述,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不仅是我们进入汉代易学的重要媒介,而且是我们研究唐代易学发展新动向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学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易学哲学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清]朱彝尊,[今]许维萍,冯晓庭,江永川,等.点校补正经义考[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
    

    [2][明]朱睦.周易集解序[A].李鼎祚.周易集解[M].成都:巴蜀书社,1991.
    

    [3]潘雨廷.周易集解纂疏点校体例[A].[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Z].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8]许维萍.李鼎祚《周易集解》略论[A].林庆彰.经学研究论丛[C].台北:圣环图书有限公司,1994.
    

    [9]潘雨廷.易学史发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陈仁仁.李鼎祚易学思想述评[A].刘大钧.大易集说[C].成都:巴蜀书社,2003.
    

    [11][清]刘毓崧.通义堂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清]彭遵泗.蜀故[M].四库未收书辑刊[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3][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4][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 5.
    

    [17][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8][清]张惠言.周易郑荀义[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魏]王弼,[晋]韩康伯,[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79.
    

    [20][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1][魏]何晏.论语集解序[A].[宋]邢昺.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79.
    

    [2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成都:巴蜀书社,1991.
    

    [23][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4]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5]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中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原载《周易研究》2007年6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