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玄奘的因明学成就(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31 潮音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道贯五明,声映千古”(窥基语),他在因明学(论辩逻辑)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本文拟从西行求学、回国译讲和培养人才以及从理论上继承、发展陈那新因明三个方面来加以评述。 玄奘法师既是研习因明的楷模,也是运用因明工具宣传其唯识思想的典范。 在留学后期,奘师创造性地运用因明工具来论证唯识思想,在十八日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无人敢破,不战而胜,取得了辉煌胜利。他因此而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为“解脱天”。这为玄奘法师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留学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玄奘进入北印度到无遮大会的十多年中,玄奘自始至终十分重视对因明的学习和钻研,这构成他西行求法的重要内容。 在玄奘赴印之前,因明学在中国仍是一门十分冷僻因而无人研习和弘扬的学问,许多佛门中人恐怕也不知因明为何物。尽管在4世纪中叶,古因明就开始传入,5世纪后半叶和6世纪中叶有了古因明的早期著作《方便心论》和晚期代表作世亲《如实论》的译本,但是没有什么反响,更没有著述。在5世纪后半叶到6世纪初,因明学在印度有重大变革,以世亲为代表的古因明为陈那创建的新因明所取代。陈那的新因明对中国佛教徒来说恐怕是闻所未闻。 奘师之所以对因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它是一门新鲜的学问,另一方面因为它是唯识学的逻辑工具。因明是关于论证的理由的学问,因明学是印度教育中必修的五明之一。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很看重因明学的工具作用。用窥基的话来说,它是“法户之机枢,玄关之钤键”。因明是通往正理的门户,又是通往正理的阶梯。 玄奘在西行之前,已能升座开讲无著阐述大乘要义的《摄大乘论》,并且研习过几年佛陀最后的说教《涅槃经》。他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遍谒众师,备餐其说”。玄奘西行之前,曾师从12位名师,向其中6人学习瑜伽理论,虽说对因明不会一无所知,但不见其有专门研习因明的记载。奘师赴印前就已确定要到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向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这是他西行求法的主攻方向。《瑜伽师地论》在古因明的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作为佛家逻辑的因明学,其名称就是在此论中正式确定下来的。因明既然是《瑜伽师地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研习因明自然成为玄奘求法的必修课。 玄奘在童年时期就接受了父亲所给予的儒家教育,懂得向尊者看齐,成年后,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士人不远万里求学问道的优良传统。国内的游学已经使他穷通诸部,声誉大著。一到佛国,更是如鱼得水。在因明研习方面,他同样求师若渴。每遇名师,他必谦恭求教。他的足迹遍及五印,且行且学,可谓遍谒众师,观摩溥德。 贞观二年(628)冬末,玄奘到达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这是玄奘研习因明的起步之地。玄奘在迦湿弥罗驻留大约半年。该国的称法师是位高僧大德,年约七十,既精通经律论三藏,又精通因明和声明。对于从大唐远道而来的玄奘,他不顾年迈体衰,破例开讲。他白天为玄奘讲授《俱舍论》、《顺正理论》,晚上则讲因明、声明等。称法师对玄奘的佛学根柢非常赞赏,“唯因明妙术,诲其未喻,梵音观止,冰释于怀”。因明学尽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对玄奘来说,入门也不难。一遇名师指教,便能排疑解难。 在贞观三年(629)秋,玄奘来到中印度的至那仆底国。该国的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也是一位“善三藏”的高僧,他原是北印度的王子。玄奘花了四个月向他学习《对法论》、《显宗论》和《理门论》等。在《对法论》中有关于《瑜伽师地论》七因明的论述,属于古因明的重要内容。《理门论》则是陈那新因明的代表作。 贞观五年(631)秋,玄奘来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这是印度当时的最大寺院,也是大乘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在因明方面也得到陈那新因明的真传。年高德劭、学问渊博的戒贤不辞衰老,复出讲坛,专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等。玄奘在那烂陀寺一住将近5年。在这5年中,他听戒贤讲授《瑜伽师地论》三遍,听《因明》和《集量》各两遍。其中《因明》不知是指哪一本著作,《集量》则是陈那新因明的后期代表作。陈那的因明八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前期的《理门论》和后期的《集量论》。前者重点在立破,后者重点在量论即知识论。在戒贤的悉心指导下,因明研习“更广其例,触类而长,优而柔之”,已达到很高的造诣。 此后,玄奘开始游历五印,“遍谒遗灵,备讯余烈”,进一步广博见闻和学识。他到了南印度的賅萨罗国,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向一位精通因明的婆罗门学习《集量论》。随后进入案达罗国,寻访了陈那写作《理门论》的遗址。 经过几年游学,玄奘又回到那烂陀寺。不久就听说附近有一小乘论师,精通“说一切有部”和因明、声明等,玄奘用两个月时间向他咨决所疑。 接着,玄奘又到离那烂陀寺不远的杖林山,向与戒贤齐名的胜军求学。胜军是多方面的权威,他曾师从贤爱论师学习因明,师从安慧论师学习声明和大小乘经论,还向戒贤学《瑜伽师地论》,举凡天文、地理、医学、方术,无所不精,可谓道贯五明。他不愿做摩揭陀国王和戒日王的国师,宁愿隐居山林,收徒传道。玄奘不但随他学了许多经论,还请教了许多瑜伽论和因明论的问题。玄奘在杖林山一住又是一年有余。在这期间,玄奘还纠正了老师胜军经过40多年深思熟虑而建立的一个比量。这个比量是一个有过失的共比量,玄奘给它加上简别语,成为自比量,从而避免了过失。 综上所述,玄奘的因明研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起点很高。他得到了印度一大批代表最高水平的学者的传授。 其次是内容比较全面,既反复学习了古因明的重要著作《瑜伽师地论》和《对法论》(即无著的《阿毗达磨集论》),又反复学习了陈那的新因明。 第三是精研经典,详考其理。奘师自幼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且好学不倦,穷源竟委。在国内游学时就“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备擅宗途”。这一优良传统在西行求法活动中得到发扬光大。因明著作,尽管晦涩艰深,玄奘仍能将其中奥旨,抉择无遗。北印度迦湿弥罗国的称法师就曾当众赞叹:“此支那僧智力宏赡,顾此众中无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继世亲昆季之风。所恨生乎远国,不早接圣贤遗芳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对“儒教中国”的理性反叛(3)
- 下一篇:《心经》讲解 —— 宣化上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