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览道教重玄美学思想简论(2)
http://www.newdu.com 2025/07/12 01:07:27 拙风文化网 雷晓鹏 佚名 参加讨论
三、任之取自在,是则为正行 被奉为道教祖经的《道德经》第十章讲“涤除玄览”,认为需把心灵打扫得象镜子一样光洁无尘,方可观照道美。老子虽又讲“大道泛兮,其在左右”(第三十四章),认为道无所不在。但总的说来,老子之道是一客观存在,并非落实于心(智)之上,因此“涤除玄览”只宜作审美心胸论解。而王玄览由于一方面把道性拉入众生性,另一方面认为道实在心(智)之中,由外拉内,修道也就是悟心。这样,王玄览讲心就一方面具有本体论意义,一方面又具有审美论意义,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玄珠录》卷上讲: 净心能照妙,则是无欲之妙门。因滥玄入重玄,此是众妙之门。⑨ 净心照妙,即发明本心,悟彻心(道)之美。如前所述,由于王玄览主“道在境智中间”,其理论实质将道规定于心(智)之上,所以王玄览十分看重心,他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俱是心之所化: 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是故十方知,并在一识内。⑩ 而世界上的运动变化也不过由心所起: 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11) 此处言眼,实即说心。“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12),心之动,则万物眩惑而生;心归寂,则万物若未生成。既然心是如此重要,那么“净心”与否就成为是否得道悟美的关键。他说: 以其迷见故,即为烦恼,以其悟见故,即为至道(13) 一旦彻悟“净心”——“悟见”,便还归至道,了悟道美。那么又如何彻悟“净心”呢,王玄览沿重玄思路,滔滔不绝,讲了一大通。 首先是灭除知见。得道就是一个不断灭除知见的过程。王玄览说“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14)世俗知见即感性认识(见)、理性认识(知)通通消除干净,防止对“净心”本体的干扰,则“净心”之道美即可呈现。其次是“不争”。王玄览讲“若争也者,即落妄河;若悟此者,即入真海。”(15)“真”在道教美学的范畴里,实际上是“道”的同位语,“入真海”也就是“得道”。这几句话看起来玄妙,其实质是讲“净心”之本体勿发生分裂,“不争”也就是主体不与客体争,意图主客合一,物我玄同。又如何“不争”呢?王玄览毕竟是高超的重玄学者,他沿着重玄思路讲“莫令心住有,莫令心住空;莫令心离有,莫令心离空;莫令心住四,莫令心住一;莫令心不住,莫令住无心,于中无抑制,任之取自在,是则为正行。”(16)无限否定,不着一相, 这是重玄学家的一贯手法。说起来玄乎其玄,其实质也不过是“无心”。他说“心解脱即无心,无心即无知”,(17)只要“无心”,则可灭除知见,与物无争,从而得道悟美。如何“无心”呢,即是“任之取自在”。当然,王玄览的“自在”决不是今天所谓的任由后天的情、意、知自然生发动作,这正是他要大张挞伐的,他的“自在”是呈现先天道之“净心”,任“净心”天机流行,这才是体道把握道之审美理想的正确途径。 王玄览不将道美的天堂建筑在彼岸世界、九霄云外,而说“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将感悟与世俗美明显不同的道美的门票轻易许诺给普通众生,这多多少少有些进步意义。关键的还在于,他将“道”美建筑在心(智)之中,从而了悟道美不过是发明本心,彻悟“净心”本体,这在道教重玄美学上是一个转向,对唐宋以后的道教内丹心性美学起到了奠基作用,对中晚唐以后的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也大有影响。我们知道,中晚唐以后,中国古典哲学逐渐转向了心性之学,禅宗标举“明心见性”,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由外向内,向“尚意”的路数演化。王维画山水画倡笔墨,不着意外在色彩形貌,而注意展现心中情意大千。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古典美学不同,西方古典美学多由艺术实践上升为美学理论,而中国古典美学却多由哲学观念变化,带动审美意识和美学实践的变化。道教重玄学对宋以后哲学主流理学的影响已有专家指出(18),但重玄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却未有人提及。对于如此重大的课题,笔者自无力把握。本文所要阐明的是:我们不能说是王玄览开启的重玄美学心性化转向,引致了中晚唐以降的古典哲学和美学变化;学术的演化自有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时代思想风潮的内在逻辑。但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王玄览顺应时代潮流,影响并加深了这种时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对中国古典美学自中晚唐以降“尚意”特征的突出、主观体验性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注: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王玄览,《玄珠录》,《正统道藏》第39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本。 ④敦煌卷子P.2353号,成玄英,《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道之为物”章。 (18)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M],第341-3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2)
- 下一篇: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