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嬗变

历史是过往的真实存在。“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伟人。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顺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根据中国的历史与国情,紧扣时代的脉搏,提出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构想,并努力付诸实践,领导全党将中国文化建设推上新的康庄大道。具体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孕育与制定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面,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集中地阐述,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1、毛泽东通过中国近代现状,揭示新民主主义文化产生的必然性 
    毛泽东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了,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无产阶级以其彻底的不妥协的凡帝反封建的气魄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新民主主义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旧民主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灭亡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产生都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中文化与政治、经济辩证关系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就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特别注重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3、毛泽东从历史规律出发,科学地规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 
    毛泽东说:“现阶段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一,文化的民族性。毛泽东历来承认文化具有世界性,但他更主张文化要有民族性,因为“如果大家都画一样的画,都唱一样的曲调,千篇一律就不好了,就没有人看,没人听,没有人欣赏。”为此,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 
    第二,文化的科学性。毛泽东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他说:“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外国文化“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搬用。” 
    第三,文化的大众性。毛泽东还特别强调文化必须是为大众的根本利益着想的,他要求把着眼点切实放在大众文化的提高上,“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起来。”他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群众真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实现文艺作品本身的大众化。 
    4、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方针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当时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是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其次,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是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根本态度。坚持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态度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初步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如何使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成为共产党人崭新的课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毛泽东在大量的文章、谈话中,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转变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 
    1、阐述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9月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领导文化建设,是新生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的贫穷和愚昧,逐步的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 
    2、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从此,为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要求,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而由于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面临一系列困惑,毛泽东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立场,结合“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事实上,早在1942年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就提出过“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并强调讲学术,要“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指出,就是要提倡“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对当时一些人关于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会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会不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过多的批评等人们思想上的担忧等问题,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分析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 
    3、强调“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方向论 
    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毛泽东规定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方向,也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运用,是毛泽东解决一切文化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作者:赫小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