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哲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文学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26 中国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汉语网络文学的人文精神价值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已被称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第四媒体”。数字媒介已成为人与世界沟通最重要的媒介,网络媒体也已发展成为当今最快捷、最便利且影响最广的媒体。数字媒体不仅是一种技术和工具,如今还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人类认知和掌握世界的特定方式。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互联网、走近数字媒体时,它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对数字媒介及互联网的发展作出相应的人文哲学思考便尤为必要。 人类发展数字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膨胀物欲,而是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使人们的生活更为舒适,生命更加完美,心灵更为健全。如果将科技的发展比喻为社会进步的“发动机”,那么人文伦理则可以说是科技进步的“制衡器”。科技发展背后的人文宗旨,应是通过调解人与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矛盾,来实现人自身的个性、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宗旨。当我们从人文价值理性上去探讨数字媒介和网络文学的意义生成时,应避免单纯从“技术”和“工具”的角度看问题,而是必须建立起一种人文本位、价值立场和生命维度,看到技术手段所指向的人文目的,从技术的发展中挖掘出其人文精神的内涵,让技术工具的光芒烛照出价值理性的意蕴,从而协助人类不断完善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精神健全”的现代人文结构,创造一个人的非攻击性的、爱欲的、接受性的官能,与人的自由意识共同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环境。 四、科学理性:汉语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主线 科学理论是指人类认识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活动的知识体系;科学原理是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命题;而科学理性则是指体现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原理中人类理性的智慧。从科技哲学的视角来分析,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是以科学理性为主线的。 相关专家学者曾经指出:“科学理性是历史发展的主流”[5],无论是政权的更替变化、意识形态的转型或是宗教的盛衰,都不能改变科学与理性、技术与进步的亲密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是以科学理性为主线的。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大多是在科技网络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小他们便受到科技互联网耳濡目染的熏陶,在他们的意识中也早已留下了深刻的科技烙印。无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还是性格特征或生活形态,都与科技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这也使得他们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很自然地就带进了科技和互联网方面的思辨。 汉语网络文学早期被公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下里巴人式的文学,并不被人看好。从诞生之日起便寄生在科技网络的羽翼之下,被人们称之为“网民自我宣泄、自我消遣的自生自灭的消极文化”,但我们却惊异地看到,它一直以迅疾、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成长。汉语网络文学在今天已成长得相对被部分学者认可,已正式进入硕博论文和著作的字里行间。但明显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缺失科学理性和思维逻辑,虽然它直接运用了现代科技的一些手段,却因主体的无门槛性和广泛性,以及直抒胸臆的无功利性,使得汉语网络文学包罗万象,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整体上均缺乏科学理性的思考。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次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就有相关专家学者窥视出了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社会转型时期“士志于利”“文以载欲”以及“文学世俗化”的观点。虽然这种文化观念和思潮只能反映出当时的一部分内容,但“人文精神”这个词依然是文艺争鸣和学术争论的核心。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的物质存在形态、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的境遇都发生很大改变,这也使得人类的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文学的变化则主要表现在价值变化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被人类发明后,人类在什么样的规则、价值和意义上使用它,这是“科技对人类理性和良知的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文精神的呼唤”[6]。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驱动力的价值规范,它通过表达人类情感的文学形式进行探讨。在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中,如果我们将科学理性比作为行为方式,那么人文精神便是它的价值规范。汉语网络文学众多的创作主体们是以对人文精神追求和弘扬作为其创作底蕴,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出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深刻的哲学反思,并通过现代互联网的传播手段向社会表达其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诠释,对生命的体悟感怀以及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科学理性作为汉语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主线,如何使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达到两极平衡,消除历史上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对立冲突,是科技哲学对汉语网络文学具有指领作用和意义的重要内容。敢以置疑一切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虔诚信仰,对知识的无尽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理想,对真理的追求热爱,对一切虚假形式的明确憎恶,以及对公平、正义、光明和创新等原则的遵循,都被认可是“科学理性”的主要内容;而人们对于人类价值、意义的至高信仰,对人类环境的无限关怀,对开放、民主和自由等准则的不断探索等,也均被视为“人文精神”的宝贵内涵。这两者實际上是密切联系的整体,科技哲学理论无疑为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树立了一面鲜亮的旗帜。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超文本的联系 超文本(Hypertext),是指使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也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在的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接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汉语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就主要体现在超文本作品与多媒体作品当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根据卢卡奇、柯尔施的观点,可解释为一种人道主义,而汉语网络文学中超文本作品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正可体现出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和文学领域中均有充分反映,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与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的汉语网络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研究超文本与西方马克思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联系,可以促进社会文化思潮和信息科技的互动,有助于实现网络人文价值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浅谈莎士比亚诗歌中的“人文主义”理想(2)
- 下一篇:尼采对女人的爱与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