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两种思想传统(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2:11:01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形而上学是对存在的追问,但形而上学思维却可以划归为中西方两大类型与不同思想传统。其中,西方主流形而上学对存在的追问有两个问题,代表两种不同的“超越”,即“先验超越”与“超验超越”。这两种超越都据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传统,也即“二分法”的思维传统,走的是“纵向超越”的路线。与之不同,中国形而上学走的是一种“横向超越”之路。为了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超越思维相区分与比较,可以将中国的形而上学思维称之为现象性思维。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形而上学不仅各自关注的问题不同,而且在运用语言进行形而上学思考的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即西方以概念作为形而上学的思维工具,而中国则通过意象来表达其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 一、什么是哲学思维 (一)哲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区别 1、何为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英文称之为“humamtles”。humanities有多种涵义。这里本文将“人文学科”视之为“精神学科”。“精神”既指人类精神,也指一种普遍的“精神”。关于普遍的精神的说法,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专门谈过。普遍的精神包括人类精神,但不限于人类精神,或者说,人类精神可以是普遍精神的某种具像形式。为了与一般的人类精神(精神在时空中特殊化存在的形式)或个别人的当下精神相区分,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可称之为“纯粹精神”。纯粹精神虽然纯粹,但却有其现实表现形式,乃“精神现象”,这是具像化的精神存在,如文学艺术作品、某人的思想(思想也属于“精神现象”),等等。以这些具像化的精神存在形式作为研究对象,而探究其普遍精神或纯粹精神的学问,乃“人文学”。人文学有各种各样的科目,而“人文学科”则是这些科目的集合。 2、关于“意味”(taste) 人文学科以“精神”作为研究对象。所谓“精神”,其实就是事物或世界存在的“根据”。它在不同的人文学科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说法,如“本体”、“本质”、“本性”、“依据”、“自性”、“人文价值”、“生存意义”、“灵魂”、“上帝”、“道”、“涅槃”、“梵”,等等。这些对“精神”的不同说法与指称,分别突出了精神的某一特征或维度。具体的人文学科的研究,就是通过某种人文学科的视野与角度,去“以管窥豹”,以求得作为人文学研究对象之普遍精神之领会与体悟。这种从某一具体的人文学科视域来求得对普遍精神的领会与表达,就是“意味”。古人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中的“意”,指的就是人文学研习过程中的“意味”。意味是对普遍精神的领会与表达。 3、关于“领会”(understanding) 人文学科是人类把握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与自然科学(指作为实证科学的自然科学)对于世界的理解与把握不同,它不是对于世界中的自然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说明,而是要对世界何以如此作出一种存在性的领会。这种存在性的领会离不开作为存在领会的主体的人,并且受作为存在领会的主体的人的精神气质、生存境遇所制约与决定。因此,人文学科不是一门严格的,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与可以定量研究的学科,而是一门由研究者主体的精神气质所制约,并且需要调动研究者的主体情志去介入,它属于牟宗三所说的“生命的学问”。 4、作为人文学科的哲学思维 哲学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种,除了具有一般人文学科的共性之外,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是哲学思维。这是它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思维,也不同于自然科学思维之所在。所谓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思维,是指许多人文学科,比如说文学艺术,是借助于“形象”或“想象”来思维,一般称之为“形象思维”:而哲学思维则属于一种“观念思维”,即运用与借助于观念来作思考。这种观念思维也不像自然科学的研究那样对经验事实加以归纳或者强调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而是强调对观念的“直观”。为了与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思维或想象思维以及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相区别,我们将哲学运用观念来思维的方式称之为“超越性思维”。正是这种超越性思维的方法,将哲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也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 (二)何为“超越性思维” 1、观念思维是超越性思维 当我们进行观念思维的时候,它指向的“对象”(“对象”这个词在这里是借用的说法)是超越具体时空的。这种超时空的领域,就是普遍存在的精神领域。故当黑格尔说哲学以思想为对象,哲学是思想的思想时,其意指哲学以精神为对象。由于这种精神不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故哲学的观念具有超越性:超越了具体的时空现象。 2、超越性思维以存在为对象 前面谈到,人文学科以精神作为研究对象。但精神是一个相当含糊的说法,它的涵义不一。对于哲学来言,精神的确切说法应当是“存在”。就是说,对于哲学来说,精神是一个超越于人类经验与现象界的世界(“超越”不等于“超离”)。而这也意味着,对于哲学来说,观念指向存在。人们总是说:哲学以存在作为对象。但存在又是什么呢?要问存在是什么,首先要问我们是如何追问“存在”的。哲学对于存在的追问是通过观念来进行的。哲学的思考过程就在观念之中,通过观念而进行哲学思考。因为观念乃超越者,超越了具体对象的所然,因此哲学的追问是“超出一切modus specialis entis[存在者的种]之外,同时又是任何一个无论是什么的东西都必然具有的”。这也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追问事物(存在者)之“根据”(或理由)。这种对于根据或理由的追问,把它与科学对原因(因果律)的追问区分开来,也与历史发生学的事件的原因区分开来,并且这种对根据或理由的追问也不是认识论或心理学意义上的,而是“先验”意义上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康德的“先验哲学”的哲学意义才得以彰显(它超越了传统的认识论,研究的是认识论的哲学基础问题);胡塞尔后期之所以转向“超越论现象学”也可以得到理解。胡塞尔这样谈论他的“超越论现象学”:“超越论现象学的现象可以被描述为非实在的现象。其他的还原,尤其是超越论的还原将会对心理学现象进行‘纯化’,使它们不再带有实在所赋予它们的并因此而使它们被纳入到实在‘世界’之中的那些东西。我们的现象学不是实在现象的本质论,而是经过超越论还原的现象的本质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资本论》为何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思想文化传播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