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4)

马王堆三号汉墓帛書《老子》与郭店三科竹簡《老子》的出土,揭開了近代老学 研究 的新課題与新熱潮。就帛書《老子》而言,有別于传世索紞本与王弼本《老子》,它们不但鈔写在绢帛上,而且有兩种本子,一以隸体鈔写,一以篆体鈔写。这兩种鈔本《老子》不体鈔写字体不同,而且从內容看來,还是各自根据不同鈔本鈔寫的,而非隸、篆不同字体相鈔。兩种鈔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後,又不分章。学者们认为,或是《老子》书之原样;或是法家传本的《老子》,因为在它们的前后,各自都有四篇古佚书相伴隨。在隸體《老子》文前的四篇古佚 文献 ,甚至被认定为极有可能就是亡佚已久,汉志却有載錄的黃老道家之作《黃帝四经》。再加上這三号汉墓的墓葬年代是在黃老治术盛行的汉文帝年間,這隸體《老子》及其卷前古佚書因此被推稱為“黃老合卷”。黃老之学是《老子》学说的外王统御之用,兩种“德经”在前的帛本《老子》因此也就被推定為法家传本的《老子》,因为《韓非子 ‧ 解老》也是以“上德不德……”的诠解为开始。此外,它 和严 君平的《老子指歸》所呈現的状況也一致。其所引《老子》次第与帛本《老子》正相合。其內容相较於传世本,不但多用假借字,而且章次、文字也多和传本不同。其多用假借字的現象,是近代出土戰國楚文献的普遍現象;其相异于传本的章次、文字,正可以校訂传本之谬誤。而根据原本的字数,“道经”部分共 2426 字,“德经”部分为 3041 字。至于 1993 年的郭店簡本《老子》,不但章序和传世本与通行本完全不相同,既不分章,也無“道经”、“德经”的区分,它们同时是分別鈔写在三种形制不同的竹簡上,其內容除第一种与第三種有相当於传本《老子》第十章的几十字雷同外,俱不相重。学者多稱之為甲本、乙本、丙本。甲本共 1090 字,乙本 389 字,丙本 270 字,都是残而不完的不足本。而与帛本《老子》虽有不同;但相较之下,与传世本关系更远。学者据帛本以补其残,甲本仍可补 16 字、乙本 46 字、丙本 20 字。甲本鈔写属于帛本“德经”的有十一章,属于“道经”的有九章;乙本共鈔寫《老子》九章;丙本仅鈔写《老子》五章。学者甚至认为竹簡《老子》严格說來,只能視作其后《老子》編輯的原始資料,却又不是太完善的文本,因為其中誤字、脫文仍然不少。竹簡《老子》的出現,說明了( 1 )《老子》的原始資料至少在战国初期已經以不定型的方式在流傳,而有了不同的鈔本;( 2 )竹簡《老子》和帛本《老子》尽管编定形態不一,但可能鈔自同一來源的資料,因此,它的內容表現出与帛本《老子》较多的相同。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与隸体帛書《老子》合置在一起的,有被唐兰指称為《黃帝四經》的四卷黃老帛書,依它們各自原本的篇題,称为《经法》、《十大经》、《称》、《道原》。《经法》全篇充滿了道、法、刑名理論;《十大经》依託黃帝与其臣力黑(牧)、太山稽等人之答问,论述阴阳刑德政论;《称》是充滿道法色彩的格言集锦;《道原》 460 多字,论述“道”的体貌、性征与功能,和《淮南子 ‧ 原道》的表述有相当的类似处。这四篇文献的出土,由於和隸體《老子》合鈔,該墓下葬於漢文帝時代,因此被认定為“黃老合卷”,亦即西汉初年黃老治术的 理论 內容。這些文献理论的发現,不但揭开了西汉黃老治术的神祕面纱,了解“清靜无为,与民休息”背后,支挣、运作这个治术的真正內容原來是一 ÖÖ 以刑名为核心,道、法結合的政术,也因而掀起了治身、治国一体通貫的黃老之学研究的熱潮。輻射所及,帶动了黃老相关理论所记载的传世典籍如《管子》四篇、《呂氏春秋》、《淮南子》中某些道家理论研究的热潮。以上是相关于治国部份的思想研究。至于治身部份,則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多种古医书、房中养生书。在出土的 600 多枚竹木簡中,至少就有三分之一、约 220 枚为古医書,它们包括《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多种经脈书等十五种古医书。拿它们和西汉有名医典《黃帝內经》或甚至是《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太平经》中的养生理论相參研,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先秦兩汉方技之学与貴族养生术的大致內容,以及如何由黃老养生术转化为道教养生术的重要理论。  
    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三组 内容 是道家学说,整理者以传世本《老子》为参照,将这三组竹简分为四篇:简长 32.3cm 、两端修成梯形的 39 枚为“《老子》甲” ,简长 30 . 6cm 、两端平齐的 18 枚为“《老子》乙”,简长 26 . 5cm 、两端平齐的 28 枚为“《老子》丙” 和《太一生水》。 “《老子》丙” 和《太一生水》划分的依据仍然是传世本《老子》:文字见于传世本《老子》的划为“《老子》丙”,文字不见于传世本《老子》的划为《太一生水》 。 1998 年 5 月,《郭店楚墓竹简》正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其中最受重视的是“楚简《老子》”,美国达慕思大学专门召开了“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国内学者也纷纷撰文讨论楚简《老子》与传世本《老子》之间的关系。郭店楚简道家作品三册是传世本《老子》成书之前就存在的有关道家思想的著述。《绝智弃辩》(老子甲)、《治人事天》(老子乙)主要论述以道治国、言道家之用,其中无传世本《老子》反映战国 时代 道家思想的语词,应是春秋道家原创者思想的表述,其作者似可能分别是老子、老莱子,拟或是老子、老莱子的弟子对老子、老莱子思想的表述。《大一生水》(含老子丙)似为关尹子所作,其“大一”理论与《庄子·天下》所记述的关尹“主之以太一” 的思想相一致。  
    1973 年,与马王堆三号汉墓文献出土几乎同時或稍前,在定州八角廊 40 号汉墓,亦即西汉宣帝時代中山怀王刘修的墓葬被发現了。該墓葬于西汉宣帝五鳳三年(西元前 55 年),內中 277 片,约共 2790 字的止火残簡《文子》再一次引起世界汉学界的高度重視,因為它的发現至少可以证明先秦時代真有《文子》一書,《文子》非伪书。 1981 年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发表了工作简报,正式宣布发现了竹简《文子》。 1995 年 12 月,《文物》杂志发表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所作的竹简《文子》释文,据整理小组介绍,八角廊竹简中初步被认定为是《文子》的竹简有 277 枚, 2790 字。现据今本《文子》,可看出其中属《道德篇》的竹简有 87 枚, 1000 余字。另有少量竹简文字与今本《文子》中《道原》、《精诚》、《微明》、《 自然 》等篇的内容相似,余者皆是今本《文子》中找不到的佚文。竹简中虽未发现篇题,但有“《文子·上经》”及“□经》者,圣知之道也”之语,另有“百一十八字”的标注,所以竹简《文子》很可能是分为上、下经的。竹简本与今本在某些思想上的一致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有相当距离。竹简《文子》的抄录年代不会很晚,中山怀王也不可能抄录有残缺的《文子》作陪葬品。班固生活的年代(公元 32-92 年)和怀王下葬的年代(前 55 年)相去不远,且班固作《汉志》系本刘歆《七略》而来,刘歆生活的年代(? - 公元 23 年)距怀王更近。刘歆及班固所见《文子》为九篇,都为问答体,当和古本《文子》差异不大。班固时,古本《文子》即使有残缺也不会很严重。故而今本《文子》的出现不会早于东汉前期。  
    我们不仿再具体看看郭店楚简所反映的战国早期儒家思想。众所周知,韩非子所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说语焉不详。以今考之,孔子的学生中学问成就最高,从而成为大宗师者有三人:一为子游,一为子夏,一为曾子。兹结合“儒简”略述于下:  
    关于子游一系。《礼记·礼运》所述孔子的“大同”、“小康”之说系子游所记。在孔门中,子游所传理想最为高远,议论亦最为深闳,所谓“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子游堪称孔门之大贤。子游、子思、孟子,一脉相承,这系儒者秉承孔子“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君宜公举”、“民可废君”。在早期儒家中,此派最具人民性、主体性,抗议精神也最强,是早期儒家的嫡系和中坚。“儒简”多是子思一系所作,其中,《唐虞之道》歌颂尧、舜“禅让”的盛德,《性自命出》则录有子游的一段遗文。子思、孟子出于子游,此点《荀子·非十二子》早已言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子游、子思、孟子乃为一派。宋儒朱熹等为建构“道统”而虚构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系谱,此说不足信据,唐有为已正确指出:“著《礼运》者,子游。子思出于子游,非出于曾子。颜子之外,子游第一。”(《南海 康 先生口说·礼运》)“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有《史记》可据。子思受业曾子,无可据。子思作《中庸》,精深博大,非曾子可比。惟孟子确传子思之学。子思高出于曾子。”(《南海 康 先生口说·孔子改制一》)无论是 政治 思想、还是学术取向均与康氏相异趣的章太炎亦辨子思未曾师事曾子,说:“宋人远迹子思之学,上隶曾参。寻《制言》、《天圆》诸篇,于子思所论述殊矣。《檀弓》篇记曾子呼伋,古者言质,长老呼后生则斥其名,微生亩亦呼孔子曰丘,非师弟子之征也。《檀弓》复记子思所述, 郑 君曰:为曾子言难继,以礼抑之。足明其非弟子也。”(《太炎文录·征信论》)  
    关于子夏一系。子游、子夏,在孔门中均以通晓文献典籍著称,但子游 教育 学生颇重“上达”功夫,而子夏教育学生则以“下学”之功为重。子夏一派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原典的传承和研习有很大贡献。后来的荀子除继承子弓一系外,对子夏一系的学说也有所继承,成为传经之儒。汉以后儒家经学的 发展 ,主要是这一派的推动。这系儒者比较注意与统治者的合作,因而较少思孟之儒那样的批判和抗议精神。康有为说:“传经之学,子夏为多。”(《南海 康 先生口说·学术源流七》)“传经之功,荀子为多。”(《南海 康 先生口说·学术源流二》)“孟子之后无传经,……二千年学者,皆荀子之学也。”(南海 康 先生口说·荀子)  
    关于曾子一系。此派儒者主要有曾参及其子申(在《礼记》中,曾申有时亦被称为曾子)及参之弟子乐正子春等。这派儒者重孝道之践履,其基点落左家庭父子关系上。他们所讲的“孝道”是广义的,如曾参认为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甚至不以时伐山林、杀禽兽等,都会绘父母带来恶名,皆不可谓孝。这一派也讲阴阳 问题 ,可能是儒家最早重视阴阳问题的学派。康有为《论语注》谓:曾子之学守约,治身笃谨,然其弟子宗旨学识狭隘。但他又说:“曾子得成就为游大派,结弘毅之功,力宣饲孔道为己任也。……曾子盖能行而后言者,虽守约,亦可法矣。”  
    “儒简”中,《尊德义》有孔子语而未称引引孔子:“德之流,速乎置邮而传命”,此在《孟子·公孙丑上》则明确称引孔子。其所以有孔子语而未称引孔子,有学者认为此篇乃孔子自作,此说确否?备考。同理,《穷达时命》中有一段话亦未说明是何人所说,而《荀子·宥坐》、《韩诗外传》均称为“孔子曰”,认为是孔子所言。《性自命出》中有“喜斯陶,陶斯奋,奋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喜之终也。愠斯忧,忧斯戚,戚斯叹,叹斯舞,舞斯踊。踊,愠之终也。”这段话亦见之于《礼记·檀弓下》,称子游所说(北宋刘敞疑其中有阙文)。此外,《鲁穆公问子思》、《缁衣》、《五行》等篇则显当与子思有关。《荀子·非十二子》已隐言子思之学由子游而上溯孔子,这乃是当时儒者较为普遍的看法。而孔子、子游、子思的思想作品同存于这批楚简中,是否可以说明这批“儒简”主要是子游、子思一派的作品呢?倘若于此可得肯定性结论,则“儒简”的问世为我们比较真实地了解子游以至思孟之儒的全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儒家原典为“六经”。关于“六经”一词的最早出处,人们常常举出两条材料:一是《庄子·天运》记好对老聃之言:“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为文。”二是《礼记·经解》依次论列《诗》、《书》、《礼》、《乐》、《春秋》的教化功能,虽未径称这六部书为“经”,然既以“经解”名篇,则亿洂以此六书为“六经”了。这两条材料,一则明言“六经”、一则隐言“六经”,但学者于此总未能安,原因在于对《庄子·天运》和《礼记·经解》的年代问题不能作出确切考订。《庄子》“寓言十九”,其说未必可信,且书中各篇亦未必其自著,《天运》篇或系晚出( 22 ),故而“六经”之称自然也就不一定出于庄子了( 23 )。不过,这并不足以证明先秦一定不能出现“六经”字样。  
    《郭店楚墓竹简》中提供了两条新资料,对解决“六经”一词出处问题很有帮助:其一,《语丛一》说:“《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诗》所以会古今之恃也者;《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者也;……”其二,《六德》说:“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犹犴亡由作也。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据此两则资料,可以认定至迟在战国初中叶(孟子以前),《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书已为儒者所研习了,并且,这六部书虽然体裁不一,但还是有其共同思想倾向的,即都重视父子、夫妇、兄弟、君臣的伦常关系,故而其时儒者将之称为“经”,是很有可能的。此外,由这两则资料看,先秦确有《乐经》存在,至于其至汉代亡失,当以古文经学家毁于秦火之说是,而今文经学家关于“乐”只是与《礼》、《诗》相配合的曲而本无文字的说法,似不可取,因为“乐”若只有曲而无文字,如何从中“观”夫妇、父子、君臣的伦常关系?又何以会有释“乐”的说记一一《礼记·乐记》?所以,古文经学认为先秦本有《乐记》的看法更为接近 历史 真实。  
    “儒简”中《缁衣》一篇除了引用孔子的话之外,例皆引用《诗》、《书》之语。其中,引用《伊诰》一次、《君牙》一次、《吕刑》三次、《君陈》二次、《祭公之顾命》次、《康诰》一次、《君奭》一次,这些篇名及其内容无疑都应归属于《尚书》原典。这对了解《尚书》真貌并进而深化《尚书》的研究,显然很有帮助。譬如,《祭公》篇或称《祭公之顾命》篇,不见于传世今本、古文《尚书》,而见于《逸周书》。《尚书》本可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按《缁衣》引《书》之例,《祭公之顾命》似应属“周书”部分。祭公,字谋父,为周公之孙,周穆王时以老臣当国。此篇乃其将死时告诫穆王之辞,是篇很重要的政治文献。原本列于《尚书》之中,为什么历代学者不将之作为《尚书》的内容呢?这主要是因为传世本《礼记·缁衣》误将“祭公之顾命”的“祭”隶定为“叶”,变成了“叶公之顾命”;自汉代郑玄至唐代孔颖达,皆因错就错,以“叶”为本字,误注为叶公子高,而叶公子高是春秋末期人,这样就不仅时代相差大远,而且人物的分量亦远远不够,也就有人会去想此篇可能非《尚书》原典的内容了。又如,仍以《缁衣》引《书》之例,篇中有引《伊诰》之语云:“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伊诰》本是《尚书》原典中的一篇,应是伊尹结太甲之言。但传世本《尚书》将“诰”误为“吉”,似乎好像是一位姓伊名吉者所说的话。大约汉儒发现古文《尚书》有“尹诰”一篇,当时可能并无篇题,汉人见其中有“咸有一德”一语,遂用以篇名;后此篇失传,造作伪《古文尚书》者便从传世《缁衣》中抄撮“惟尹躬及汤,咸肖一德”之语,敷行成篇,这就成了伪《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篇了,盖不知《尚书》原典中“咸有一德”语本出自《伊诰》中。汉儒已误,造作伪《古文尚书》者误信其说而造假,正露出了造假的破绽。  
    由“儒简”来看,早期儒学最富有价值的主要有三端:一是“大同”说。此说见于《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作,是谓大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