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中国崛起的新逻辑:富国强军的统一(4)


    然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好和平发展之路,则是有待探索的时代命题,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超越。遗憾的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走好这条道路。 
    苏联的失败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密切相关,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观察和分析视角,千万不要忽略以及轻视苏联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失调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苏联领导人把军事实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方面,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开展军备竞赛,推行被喻为“要飞机大炮,不要黄油面包”的政策。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一半,但军费开支的总量却比肩美国,甚至还要高,也的确获得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军事地位。从一个短暂的历史场景来看,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似乎获得了成功,但这一战略选择却使其社会的健康和协调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经济发展越来越深地陷入不协调的状态。 
    例如,从1985年到1988年,苏联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6.2%、16.2%、15.7%和14.9%,这不仅仅是挤占了经济发展的资源,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长期和深层次的影响在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调,彻底破坏了社会的健康发展。苏联约占国民生产总值四分之一左右的军工产值,大大刺激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苏联农轻重的比重达到2:2:6,消费品严重短缺,大大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后,失调的结构使增长速度连续下滑,1990年竟出现负增长,财政赤字高达1000亿卢布,8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最后终于出现了政权的崩溃。 
    在美苏军备竞赛的争霸过程中,为什么被拖垮的是苏联,而美国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呢?这其实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属性有关。资本的扩张历来就同军事侵略联系在一起,军事投入的经济代价,直接地从攫取到的利益上得到弥补以及加倍的偿还。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可能走这一条道路,军事方面的投入就是实打实的消耗。另外,西方国家肆无忌惮的军火贸易,也是其以军养军的重要手段。根据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最新统计数据,2011年到2015年,美国对外军售贸易额占全球武器贸易总额的33%,较2006年至2010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报告称,2015年美国对外军售额高达470.85億美元,共向17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武器装备,涵盖亚太地区、中东地区、欧洲地区、北非地区等主要武器进口区域3。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本质属性的这种不同,使得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联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经济与军事的发展越来越不协调,最后的国家解体和执政党解散是其不协调发展的大爆发。 
    中国现正走在大国崛起的路上。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从人均GDP来看,也已经达到比较好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按照西方的逻辑,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与美国争霸的“修昔底德陷阱”之历史循环。在相当程度上,美国是按照这一循环来出牌并实施其全球战略的。在“重返亚太”口号下的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就是其典型的反映。 
    2011年11月11日《外交政策》刊登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按照霸权的逻辑对未来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规划,其核心思想是认为未来的世界政治将决定于亚洲,在这个地区获得稳固的领导地位,攸关美国在整个世界的领导地位,因此,今后十年美国外交的最重要使命之一,是把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太地区。 
    显然,这对中国崛起的打压和围堵,为中国布下“修昔底德陷阱”,使中国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再从中国的自身发展来看,中国的外向型发展对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已经使我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坚实步伐,外向型经济的水平越来越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已高达70%以上,外贸依存度在50%左右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商务部发布的对外投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十一五”的2.3倍。我国企业正从以往担当资产被收购角色逐渐变成资产收购方。国家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 
    2015年5月发布的第9份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在论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提出五个适应,其中一个适应就是适应国家战略利益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有效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第一次提出“海外利益攸关区”概念1。 
    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充分说明,中国的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要有新的飞跃,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需求,但同时又要避免坠入“修昔底德陷阱”和重走苏联的老路,必须开拓一条协调发展的崛起之路。应该说,中国的探索正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其协调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就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所以能够破解经济发展与军队和国防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扭转社会主义在大国崛起进程中与资本主义竞争的不利局面,一个关键的要素,就在于它追求经济发展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和谐融通,使之相互促进、并行不悖。它既超越于西方列强以战争来争夺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逻辑,也超越于苏联军事优先、军队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模式,是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大国崛起的道路。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道路的历史积淀。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谈到,“以后一个时期应该坚持自给自足、对外统制、军民兼顾的原则”,强调“金融、贸易是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一定要实行军民兼顾”2。周恩来1962年在国防工业系统干部会议上提出,“一机部一些工厂可以改过来或部分改过来,转为大规模的军民结合”3。 
    根据改革开放新的形势,邓小平提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4。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三军一体、紧密兼容、平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坚持寓军于民”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