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逍遥游》的美学意义(2)

肩吾向连叔转述了接舆对于神人形象的描述:“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神人在主观目的上不求有功,在事实上也不居功,但在实际上还是有功。《则阳》中也说道:“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大道和神人对万物的作用是普遍的、真实的,但是却没有具体的作用方式。因此说“神人无功”与“圣人无名”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无己,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自己。庄子是想通过抹去物我矛盾中我的一方面,使物我矛盾化于无形,从而实现“无待”。也就是无论客观如何,要在主观上摆脱对客观事物的的依赖和客观事物对于主观的的束缚。圣人无名、神人无功都在于主体在主观上摆脱了对客观的依赖,从而能够无待。可见,“无名”、“无功”,其实都统一于“无己”。 
    《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其实就是“无己”。形体自然不可以丢弃,离形的意思是有形体却忘掉形体,形体无用,才智更是无用了,因为形体和知识都是有限的,必然会对主体有所限制。只有离形去知,才能同于大通。只有消除客观对主观的束缚,做到无己,才能达到无待的逍遥。并从正反两面证明无己的重要性:宋人以己度人,拘于外形,使章甫“无所用”;尧虽然平治天下,但是不居其功,因去知而丧天下。 
    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实际是“逍遥游”的境界。从达成的手段上来说,“无名”指虽然名重,却不自以为重,“无功”指虽然有功,却不看重功,“无己”指并不看重自身。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无己、无功、无名,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忘”字,即《大宗师》里的“坐忘”与《天地》里的“忘乎物”、“忘己”。如果物我两忘,那么自然也就无待而逍遥了。 
    二、逍遥游的美学意义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篇目,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其美学意义不仅体现在恣意汪洋的文笔上,也体现在庄子的人生态度上,庄子的美学既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也是超越自我的人生美学。 
    (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关于美的本质,古今中外的阐释有很多。黑格尔就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④”,车尔尼雪夫斯基却说“美是生活⑤”,这些都只是非常抽象的审美观照。而庄子在论述美的时候往往与论“道”相结合,他认为“道”是一切美的本源,“道”所体现出的人的无限自由的境界是最高的美,论“道”就是论美。何谓“道”?《老子》所说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正是庄子所谓的无待而逍遥的境界。逍遥即自然无为,这就抓住了美的本质特征:美是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是人无限自由的实现。⑥而逍遥的“无为而无不为”更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逍遥无为是审美的方式,游则是审美的过程。庄子想要“游于无穷”,将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庄子的“自然”影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山水田园诗以及书法追求自出机杼、空灵朴素的特征。庄子要达到“逍遥”境界而“无待”,衍生出的“虚静”、“心斋”、“坐忘”等思想,影响了后来的“顿悟”等美学思想。 
    (二)心灵升华的审美超越 
    庄子的“游”是超越自我,顺其自然,毫无目的和方向的游,并不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的游。庄子的“逍遥”是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升华,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洁身自好有着重要的意义。人难免在生活中有所不如意,当人们的内心陷入困境,就会不由自主地渴求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 
    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中,却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功名利禄,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庄子所追求的无待而逍遥的境界,也成为了千百年来文人们的的精神圣地。“逍遥游”论证了外物对人的心灵自由的束缚,对此陈鼓应说:“庄子借此对俗众所汲于追求的社会价值提出反省性批评,指出它不仅束缚精神发展,使自己的心灵矮小化,亦容易在这种追逐中,戕害了自己的性命。庄子热爱生命,不肯把它耗费在立功立名的市场价值上。”⑦ 
    “逍遥游”的“游”是心灵的游,是一种极大的自由精神的审美愉悦,其无为的合目的性与审美是一致的。“逍遥游”使后世文人们在不得意之时,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生命自身,追寻心灵的安宁,渴望心灵得到升华,对于解放人性乃至文学的自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独立自由的人生美学 
    庄子的“逍遥游”对于后世文人构建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突出体现了对于人性的极大关注,而且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审美观照。庄子的美学和人生哲学,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间的中国文人,这对于构建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质和文学风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历代知识分子人生得意时努力实现修齐治平,失意时庄子的逍遥游就成了文人们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而且无论失意得意,文人都充满了对于自由的追求。无论是魏晋的“竹林七贤”、陶渊明,还是盛唐的李白,无论是豁达的苏轼,或是忧国忧民的陆游,一旦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反差,遇到挫折时,他们就会从道家尤其是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中寻找出路,力图获得在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在他们出世的作品中灌注内心宁静与平和,因此使中国文人既有意气风发的一面,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三、“逍遥游”的现代启示 
    庄子提出“逍遥游”已经两千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即便是到了“日日新”的21世纪,其思想仍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如今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失衡,出现了不少弊端。人们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矛盾和不对等的现象,难免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然而这些所谓的乱象并不能依靠人们的戾气去消解,这些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经的阵痛,需要得到人们的正视。 
    庄子的“逍遥游”在精神层面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养料,现代人可以从中获益良多。当人们开始看淡功名利禄、权钱色欲,也就开始走向了“逍遥游”的境地。然而真正能看破外物束缚与内心执念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对于普通人来说,庄子的“逍遥游”至少能够减轻人们执着于物欲的戾气。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庄子的“逍遥游”无疑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游”是不依赖外物,不为自己认知和形体所羁绊的无待逍遥。而逍遙就是自然无为,不去可以改变事物的本原,体现出了审美体验所具有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游心于外物而不受限制,体现了庄子对于生命困境的清醒认识和对现实的心灵超越,其实质也是审美的超越,这充分地体现了庄子美学的人生意义。而其对于现代人的启示更能直接影响人们接人待物的态度与内心精神的充盈与逍遥,这更凸显了庄子“逍遥游”的现世价值。作者:刘会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