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传统哲学“顺势思维”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影响(2)

其次,在已病阶段,遵循个体染疾后,不同体质的转化规律。及时截断扭转,防传防变。由于内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据。疾病传变与否,虽与邪之盛衰深浅及治疗得当与否有关,但体质因素亦有重要影响,可见疾病的演变要视个体体质内部阴阳气血的盛衰而定。个体体质千差万别,病情的发展也因此而复杂多样。就温病的传变而言,叶天士《温热论》云:“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是一般的传变次第,部分患者感受温邪之后,邪热极易化燥伤阴,内传营血,很快出现高热神昏、抽搐、发斑、舌绛等症,叶天土《温热论》中的“逆传心包”,就是指病不经气分阶段,而逆入营血的一种临床类型,这与患者平素阴虚火旺体质常有很大关系。具体到疫病的传变,同是感受温疫,出现种种不同的“变”证,原因何在?吴鞠通阐释说:“传变不常,皆因人而施”,即是由患病机体的体质特殊性所引起的。通过对体质类型的辨识,可以掌握疾病的传变和途径,从而预知其下一阶段的可能感染之处,并据此实施提高易受感染之处抵抗力的预防性治疗,有效控制病理传变。 
    第三,在病愈阶段,调整体质偏颇,促愈防复,巩固疗效。体内正气恢复,抗邪能力增强,邪气通过各种渠道被逐出体外,疾病就能向愈发展。反之,若是体质虚弱,阳气不复,邪盛正虚,则病深不解。《灵枢·论痛》云:“同时而伤,其病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说明正气盛体强病易愈,正气衰体弱预后不佳。《素问·评热病论》对劳风的病理演变规律和预后有“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论述,如果是精气旺盛的年轻人,通过治疗一般三天左右可痊愈;精气较弱的中年人五天左右可以痊愈;年老体衰的人,七天左右才能痊愈。可见,了解体质对于推断疾病的预后吉凶具有重要意义。在疾病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也是“治未病”的重要环节。《诸病源候论》曰:“复者,谓复病如初也。”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以资预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根据病后患者体质阴阳寒热虚实的不同,施以不同的调护措施改善体质的偏颇,以使其尽快恢复到健康状态。调补虽不能直接祛邪,但能通过促进脏腑功能以补偏救弊,达到燮理阴阳,防止复发的目的。在证候消失、疾病痊愈之后,只有使患者的偏颇体质得到纠正,消除病证发生的基础,增强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疾病复发的条件,以防止疾病卷土重来。 
    总之,在“治未病”时从具体的人出发,认识与顺应不同体质的规律,权衡干预措施,遵循法天则地、因人制宜的要求,针对性地进行调理干预,以体质为依据进行防治调护,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未病之时,通过各种措施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之后,应注意体质对疾病的制约和影响,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在治疗中积极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防止疾病的传变或病证的加重。病后根据患者体质阴阳寒热虚实的不同,施以不同的调护措施改善体质的偏颇,以使其尽快恢复到健康状态,防止复发。 
    3顺势思维及治未病思想的当下启示 
    在“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中,着眼于巩固有序协调的健康状态,避免失序紊乱的病态出现。运用顺势思维指导“治未病”务必认识个体的体质差异,即牢牢把握顺应人体自身的规律,“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因此“治未病”,除了要遵循四时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更要意识到个体体质的特异性。整体把握,尊重差异,顺势而为,精准施术,充分调动人体的防御修复能力。最终实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达到身心的和谐康宁。 
    总之,“治未病”思想与“大健康理念”相契合,具有防治一體的功能,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疾病谱的转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激烈,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医学模式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型,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4]。因此医学对预防保健格外重视,以研究和实践中医“治未病”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医者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为扭转这一怪圈,应从单纯的治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并重,从而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5]。可见全世界关于确保生命健康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作者:张世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