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评析(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17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尤其是在新媒体条件下,其传播速度、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把“虚无”的重点指向毛泽东,鼓吹“非毛化”,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极大危害。因此,科学认识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批驳“非毛化”错误思潮,坚定党的理论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现状厘析 对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的认识和研究是毛泽东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着重强调研究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的意义并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 大部分学者能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阐述了充分认识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的意义。认为深化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的认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二,提出了阐释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应具有的视野。认为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要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奋斗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等宽广视野去总结。[1](P14)其三,从各层面深入挖掘了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的表现。有学者着眼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层面,认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活的灵魂”,具有长远的指导价值。[2](P21)对此,国外也有学者表示了赞同,认为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解释,就是他长期以来拥护的三个原则: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3](P124)有学者着眼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认为二者“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4](P36)国外也有些学者赞同“继承发展论”。认为邓小平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对毛泽东思想的全盘否定,邓小平理论的很多思想都源于毛泽东思想。二人“为寻求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而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向马克思主义学习,同时又保留中国的特色,他们都以此为目标”。[5](P186)也有学者从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中国外交、党的自身建设、战略思维、革命风格、领导艺术、人生价值理想等具体内容方面,分析了这些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意义。还有学者从民族精神层面进行了阐释,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对于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振兴和长远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指导作用。[6](P8)国外有学者还将毛泽东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命运相联系,论述毛泽东思想的世界普遍性意义等方面所做出的成果。认为,“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富有远见的发展理论,能够避免当前世界上主导性的发展模式的很多弊病。这种理论关注自力更生、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关系的建立。”[7](P26) (二)不能科学认识,甚至歪曲、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对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的认识问题上,还有一些人从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不能科学认识,甚至歪曲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一,有人借反思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试图否定毛泽东思想。污蔑毛泽东是“专制独裁的封建帝王”,“造成了一个人可以凌驾全国人民之上的党国体制”,[8](P6)散布“取消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谣言。其二,有人借深化改革之机,大肆宣扬毛泽东思想“过时”的论调,声称“中国的落后与毛泽东有分不开的关系”,否定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实行的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其三,有人试图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割裂对立起来,或是通过贬低前者的手法突出后者,或是通过肯定前者继而否定后者。国外也有些学者持“否定背离论”。认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是截然相反、另起炉灶、另搞一套的关系。继而有人认为这两个时代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9](P5)中国进入了“非毛泽东化时代”,毛泽东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已无任何指导意义。 (三)批驳了“非毛化”思潮否认毛泽东思想价值的错误论断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思潮的错误论调,学者们分别从“非毛化”的实质、危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回击和深刻剖析,进一步肯定了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回应“非毛化”错误观点,从而缩小“非毛化”的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非毛化”思潮的发展,不仅损毁一代伟人的形象,而且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需要树立的“四个自信”的釜底抽薪。[10](P22)针对国内存在的“非毛化”错误思潮,国外也有学者认识到其危害。认为如果一味地否认或者清除毛泽东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只会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1](P20)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转变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