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从《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应用内涵(1)

方法论是知道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学或理论体系。在层次上由高到低可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中最为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论体系。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过程,尽管包括它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在方法论理论的表述上各具特色,但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本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列宁指出:“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的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毛泽东《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一篇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个真理,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者,长期拘守于自身一些片断的经验不去领会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毛泽东的《实践论》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为轴心,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不少关于应用方面的特点。 
    1、从实践论看方法论的基本应用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的标准)。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就方法论而言,我们常说方法的适应性(即方法的运用要适应其所运用的对象)是方法论的基本命题,而一个方法是否有较强的适应性,即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其检验的标准也只在于它能否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此而言,实践自然也就成为检验方法的适应性、合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一再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成果,总是从发展着的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阐发新的理论,开辟自觉实践的前进道路。而《实践论》正是从“行”这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中一个基本特点,它不仅是理论认识的工具,而且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伟大革命实践的工具。 
    2、《实践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内涵 
    “生活世界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局部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普遍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的话题。其实,哲学从未离开过人,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愈来愈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人的生活也不能没有哲学,人的生活行为需要有合理性的解释。任何哲学都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获得与这个世界的持久的意义联系;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才能增强哲学理论的生命力。马克思探讨“生活”的价值取向来看,马克思通过对“生活”范畴的规定,其思维主要指向无产阶级的“现实生活”,揭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无产阶级现实生活的动物性、被动性与非自由自主性特征,从而揭示异化的生产与无产阶级生活的对立性,明确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世界里处于边缘化的历史状态,由此开始对资本主义的生活世界进行理性的批判,并在批判(理性批判和实践批判)中创造出“生活世界。同时,马克思对“生活”范畴的关注,也给我们引导出一个被我们常常忽略的重要原则性问题:人的一切都发端于其生活世界、包容在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我们解读一切别的东西的一把钥匙。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能离开我们自身的“现实生活”,并且只有从我们的“现实生活”出发才能解构一切在社会与历史中显得神秘的东西。“马克思生活哲学之`生活’即是人不断创造自身的活动本身。”这是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的立场更是一种方法论的核心理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