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01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前文说过,任何生物体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生物体外部的作用因素也非常多,它们都相互依存。物种自身各部分之间,同类物种之间,甚至不同类物种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利用比相互对抗更能够生存,事实上也是,任何物种以矛盾的方式对抗同类或异类,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在冯友兰先生的哲学里,《新原道·绪论篇》说:“世间与出世间是对立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对立底。”还有内与外,本与末,精与粗,玄远与俗务,动与静,体与用,高明与中庸等等,都是对立的,也就是矛盾的。只有“在超世间底哲学及生活中,这些对立都已不复是对立。其不复是对立,并不是这些对立,都已简单地被取消,而是在超世间底哲学及生活中,这些对立虽仍是对立,而已被统一起来。” 事物的不同所在、不同特性、不同表现等等并非事物存在的矛盾对立,而是事物存在的不同阶段、不同方式,即使是上文所述的物种间相互食用,也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任何不同都并非矛盾、对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依存、使用、交换的存在。例如,国王与臣民,有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但这种矛盾关系并非一種必然,并非客观存在,而是国王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矛盾,当国王不奴役臣民,不区分国王与臣民,而是将国王当成一种社会职业分工,领取一个工种所得报酬,同国家里的其他人如街道清洁工一样,同清洁工所得报酬差不多高低,国王和臣民就只是一个职业工种的不同,并不存在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他们之间也就只有分工、合作关系,不存在矛盾关系了。 由此可见,所谓矛盾对立,并非事物客观存在的属性,而是人为区分不同事物、区分不同特征的习惯,属于一种意识范畴,甚至就是人类特有的制造对立、挑起冲突、制造混乱,破坏合作和交换的哲学借口。 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篇里提出: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将“出世”和“入世”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让中国哲学成为中国社会的精神成就。在他看来,“内圣外王”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社会精神的最高成就。这是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意识,也许可以说是传统中国哲学的意识。“出世”和“入世”,有人解释为超脱和紧扣个人的人生,也有人理解成超脱和紧扣人类世界,无论哪一种解释,都回避了一个基本事实:哲学同所有其他学科一样,是人或人类的意识现象,这种意识现象不可能脱离人或人类世界而存在,而且,人或人类之所以做这个事情,是便于人和人类世界的生存发展,其他学科是分析认识客观事物,哲学是分析认识人的思维和精神,它并不能脱离客观事物和人而存在,因此,“出世”、“入世”其实并非属于哲学的哲学意识。 中国传统哲学和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意识都将抽象脱离具体,将共性视为客观存在,并坚持 “阴阳”、“正反”、“矛盾”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抽象可以脱离具体,所谓共性就存在了。事物存在阴阳,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区分正反,矛盾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就成为必然。上文已经表述这些均非客观存在,而是人为的标识和划分。那么,这种哲学意识可以说无关“唯心”、“唯物”,而是牵强解释客观事物,不符合事实和客观规律。 中国哲学并不例外,同样必须解释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而且,绝非迎合已有的、原有的个人或人群的见识,除非它真实描述出了个人和社会的必然未来,中国哲学也并非冯友兰先生所言,个人对于人生的反思,只能是真实描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并描述它们的必然发展规律,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合乎客观规律而生存、发展。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面世之前,更准确的说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篇)》面世之前,中国学术界并无哲学之说,即便是胡适先生、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描述的中国哲学内容,都或者是类似哲学的言论,或者是类似哲学的著述,如理学、佛学、儒学、道学等等,它们并未构成哲学体系,他们类似哲学的内容与哲学的真实性、系统性、概括性都相离甚远,更难以表达中国哲学精神。而胡适先生之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则明确表示属于宋明理学的传承,其哲学前提是“内圣外王”,几乎脱离了哲学的自身规律。人类早已经意识到,人类不过是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的一种,每个人、每个人群都与地球上其他物种一样,依靠地球上的生物圈儿生存发展,这种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并非任何个人、人群所生产创造,而是大自然的法则。对个体而言,只在生存过程中可以掠夺到更多资源,甚至召集一帮人集体掠夺更有力量,但个体并不因此而在地球上生存更多更久,“内圣外王”也只是一个短暂的生存过程,在地球和宇宙眼里,这种“内圣外王”非常可笑,一头狮子带几头狮子吃掉了一头大象而已。中国哲学也同任何学科一样,只能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和发现必然规律,以此提升人的意识和精神,必须意识到客观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彻底抛弃那种脱离具体的抽象,抛弃那些人为划分的矛盾、对立,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中国哲学的精神。作者:胡龙霞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研究
- 下一篇:男女之道如是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