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问题(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46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最关键的是,任何客观事物,比如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人类这个事物会有这样那样的发展变化,但人类自身无从改变,任何个人没有可能改变成另一个物种,只有生死变化,死后的人已经不再属于人类,它改变成什么都已经不属于人类的改变,人类也因此不可能改变成别的物种,其他事物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事物中的个体或者整体,能够从原来的事物变化成另外的事物,要么死亡灭绝,要么作为原有事物而存在。 量子力学已经将宇宙中的可知甚至不可知事物都解释得非常清楚:生命体也好,非生命体也好,都是各种物质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的聚合和相互作用,这些元素都来自天体,同样的两种元素,不同的温度、湿度、速度、力度、时间、空间等等条件就会导致它们构成难以计数的不同的物质形式,那可不是几百几万,而是以亿计算。而一旦形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要么存在,要么消失不存在,当别的因素导致它消失,同样的元素就生成了另外的物质,那么,这个物质已经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生成的另外的物质。因此,客观事物里并不存在这种事物改变成另一种事物的现象,只有存在,或不再存在。 一事物不可能改变成另一事物,一事物自身会出现发展变化,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有自身成长规律的作用,有外来因素的作用,外来因素的作用都是偶然的,不存在必然性。无论是外来因素还是自身因素,都无所谓正反,只有作用的大小之分,快慢之分。 至于馮友兰先生所说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肯定、否定,由于事物发展变化只能是事物存长过程中的必然表现,所有作用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都要么是肯定,要么是否定,都是发生作用的因素,若用肯定表示,就无所谓肯定否定,用否定表示也是一样,总之不存在肯定、否定之分。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来自无数种大小不等、作用不同、程度不一、性质不一的自身因素和外来偶然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大小有别,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但都是发生作用的因素,若区分这些因素,只应当从作用方式,作用性质、效果等等无数方面进行归纳认识,简单地归纳成肯定、否定;或正、反,不仅做不到,也于事无补。 因此,把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因素区分为肯定和否定,不仅只是人为的分类,而且是简单化的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无实际意义,相反,会导致对事物的认识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肯定、否定、正、反、还有诸如好坏、善恶等等,都不是事物的存在,而是人类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加入的人的好恶、取舍倾向,这种倾向用于认识事物,不仅无法发生明确认识的效果,相反,让人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偏颇,甚至利用人的力量对事物产生破坏作用,同时,也让人的认识能力低下,无论对个人、对人类社会、对客观世界都有害无益。 矛盾并非事物的真实存在,是人为制造冲突的借口 动、植物(包括人类)的生命活动必须摄入养分,主要的养分来源是氧气、水和食物三种,比如人的生命活动,不吸入氧气最多只能坚持几十分钟,不吸收水分最多只能坚持十几天,不摄取食物最多只能坚持几十天。从这三样终止生命活动的时间长短来说,氧气对于人的生命最为紧迫,水次之,食物最次。而就这三样的供给和需求表现看,紧要顺序正好颠倒,食物最难获得,水次之,氧气最容易。百年前就有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并非大自然的本来面目,恰恰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糟蹋食物最厉害,所以食物最难获取,糟蹋水次之,糟蹋空气最次。现在看来,人类并没有意识到糟蹋这些维系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的危害,相反,已经开始糟蹋空气了,当人类将空气糟蹋得达到糟蹋食物一样的水平的时候,人类的末日也就最终降临了。这不是闲话,是本篇所讲矛盾的前提。 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写成在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汉语口语和文字都同现在相比较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那时候,至少冯友兰先生的笔下还没有出现或者很少出现矛盾的词汇,他使用的词汇是消、长;正、反;进、退;损、益;以及阴、阳;善、恶;在《新理学·道篇》里,他使用了“反、复、日新”;“循环底日新”;“进退底日新”;损益底日新”;“变通底日新”五个小节介绍万事万物都自身存在互为矛盾的因素,互为矛盾的因素相互作用,它们被表述为反复、循环、进退、损益、变通,这些矛盾因素的作用出现的变化,被称作“日新”,我们现在的通用词汇就是发展变化或者改变。这种变化的矛盾因素并不仅限于事物内部,与事物有关系的其他事物也互为矛盾,相互作用。总之,在他的哲学体系里,消、长;正、反;进、退;损、益;阴、阳;善、恶;肯定,否定;不仅是存在事物内部的矛盾,也是事物之间相互存在的矛盾。 回到本章开头,为了食物,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似乎证实了冯友兰先生的矛盾绝对性的存在。但我们应当知道,物质之间的这种你吃我、我吃他的现象,一般都不是发生在同种类物种之间,而是发生在不同种类的物种之间。这种不同同类的物种之间分别食用,在食和被食之间存在某种矛盾性,但也同时存在依存性。就类的生存而言,其依存性超过矛盾性;就个体之间的矛盾性而言,食与被食之间并不势均力敌,难以构成矛盾力量;此外,个体的食与被食,主要由概率决定,不是由对立双方的力量决定。一只老虎遇上一个人,这是一种概率,遇上了,一般来说,这个人就被吃掉了。其他物种也是一样,食与被食并不由个体决定,而是类的决定,个体是否食或被食,只是个概率。矛盾因此并不足以成为物种之间的属性,而是物种相互依赖的生存前提。植物吸收阳光生产氧气,动物呼吸氧气,并非动植物之间的矛盾性,而是动植物之间的依赖性。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的排泄提供植物营养,同样不是动植物之间的矛盾性,而是相互依存性。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人类以食肉动物为食,人类和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种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共同生物圈,生物圈内的任何物种都相互依赖,并非相互对抗。相反,若吃与被吃是一种矛盾,相互脱离的结果是共同消亡而不是各自存在。大自然的物种生存所依照的法则就是相互提供营养,并非弱肉强食,而是相互依存,保持生态平衡。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浅析中国哲学各家起源及法家发展
- 下一篇:男女之道如是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