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37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2011年11月12日至13日,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武汉大学共同主办了“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哲学界首次举行的探讨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的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环绕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关系这一中心问题,对辛亥革命时期的哲学变革、哲学观念、哲学思潮、哲学人物,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及其这一时期的哲学开展,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对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党校许全兴指出,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中国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此相应,百年来中国哲学也发生了三次革命: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命。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思想家、哲学家不仅以以自由为核心的民主主义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专制主义,深化了思想启蒙,而且把哲学作为一个学科介绍到中国,在中国大学开设哲学课,设立哲学系,开始有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专门家,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革命。徐州师范大学梅良勇、顾琳认为,辛亥革命前后西方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星云假说及古希腊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发生猛烈的冲突,从而促使中国传统哲学从僵化的社会格局以及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中解脱出来,并促使其在内容上向现代形态转变。 辛亥革命时期哲学观念的演进与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关系,是研讨会深入讨论的议题之一。武汉大学李维武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现代革命观念的形成进行了系统探讨,指出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人的革命观念实现了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中国现代革命观念的形成,既承继了中国古代革命观念的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内容,又引入了西方近代革命观念、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无政府主义革命理论,更有中国革命派思想家综合中西古今思想资源所进行的融贯与创新。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中国化,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阐释了平等观念在中国经历的古今之变,将这一古今之变概括为:从古代主要是人的相同性的形上学,嬗变为以人的权利平等为中心的政治平等,并扩展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诉求。他认为,这一嬗变过程最关键的环节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即戊戌运动到辛亥革命这20年前后。平等观念在中国的现代嬗变过程,成为了我们民族价值系统重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学者、华中农业大学萧洪恩探讨了辛亥革命前后土家族哲学的新变化。他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一批近现代意义上的土家族新型知识分子,促成了辛亥革命前后土家族政治哲学以新制度构建为核心的思考。由种族革命思想发展至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是这一时期土家族思想世界的重大转变。 辛亥革命时期哲学思潮的开展与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关系,是研讨会深入讨论的又一议题。华中师范大学何卓恩认为,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转型时代的过渡时期,后来活跃于中国思想世界的各种主义,在这一时期几乎都已出现。当时世界上主要的政治思潮是民族主义、自由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思想系统,这一系统内部又各自包含许多流派,而大多数的流派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都可以找到信仰者、传播者,且还有结合中国思想传统的新形态。武汉大学邹俊娟考察了《民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作用,指出革命派思想家在《民报》上以译介、撰文、论战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平与思想、《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社会主义等多方面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小平、杨俊峰探讨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认为这一思潮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民族主义的基本立场、融汇中西的文化视野、政治立场与文化取向不一致。这些都对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共中央党校阮青研究了辛亥革命时期个性解放思潮,认为革命派思想家在探索和解决“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过程中,十分关注人的问题和个性解放问题。他们对天赋人权论的阐释,对阻碍个性解放的专制制度的揭露,都超越于维新派和新民派。 辛亥革命时期哲学人物的思想形成与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关系,也是研讨会深入讨论的议题。与会学者以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章太炎、秦力山、王国维、梁漱溟等人的思想为个案,深入阐发了这一议题。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提出,面对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中国近代思想家使传统知行观实现了从价值型向知识型的转换。这一转换选择了两个新的取向:一是在社会政治实践向度上,高扬意志的作用,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二是在科学认识向度上,要求摆脱中国因科学技术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局面,接受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影响,试图克服传统知行观的局限,建立新型知行观。在建构新型知行观方面,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皆有贡献,但最终完成这一任务的则是孙中山。上海师范大学蔡志栋提出,如果将章太炎“竞争生智慧”说中的“竞争”解释成“实践”,那么“竞争生智慧”是指主体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改变自己,从而获得自由和智慧。这个观点揭示了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主体如何获得自由的内在机制。但是由于章氏在认识论、方法论上走向了怀疑论,在政治哲学上走向了唯我论,最终导致了“竞争生智慧”说的自我瓦解,这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中国现代性诞生的步履维艰。武汉大学薛子燕对以往研究很少的秦力山革命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秦力山在1905年所写的《革命箴言》一文,深刻分析了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明确厘清了各种革命理论,详细阐明了革命的作用,具体展开了革命需要采用的动员方式和组织方式,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述,凸显了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诸要素。因此,《革命箴言》是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派思想家提出的一份较为成熟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武汉大学徐水生考察了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与日本近代哲学论著的关系,提出20世纪初年王国维对日本近代学者哲学论著的翻译,不仅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范式,而且将日本学者创译且已成熟定型的汉字哲学术语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交通大学祝薇提出,辛亥革命前后革命观念出现了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在这一思想背景下,梁漱溟对于革命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政治革命到经济革命、从狭义革命到广义革命、从单一革命论到系统革命论、从近代革命观到现代革命观的变化。 总之,研讨会通过上述探讨,突显了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融汇中西古今思想资源,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改造与超越,对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促成与推进,从而对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的脉络、实质与意义作出了深入阐发,对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作出了重要推进。 作者:邹俊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古代帝王统治术:"人君南面术"(1)
- 下一篇:科技实践背后的生态伦理反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