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异文化交流中的(3)

然而,从上面列举的三人的日译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三种不同的话语文本各具个性,特别是其中的主题关键词。 
    “我的道内含三宝,我一直珍惜恪守着。”(福永译) 
    “但我持有三宝,时常珍惜着。”(加岛译) 
    “皈依于‘道’的领导者,拥有三件宝物。”(新井译) 
    “我的道”、“我”、“皈依于‘道’的领导者”,这三个不同的话语主题词指向使这三种日语译文本,具有了各自的个性理解。具体说,福永光司解读的主题关键词是“道”和“三宝”的内在关联,认为“道”并非老子一个人的思想,《论语》、《礼记》等儒家思想和《庄子》的思想也内含其中。与这一多重多元的老子形象相反,加岛祥造从英译读解的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老子个人和“三宝”的内在关联。所谓“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老子”,是指“在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就已有否定老子个人客观存在的议论,至今仍有学者坚持这一观点。理由是《道德经》五千言中,除老子自身的语言外,还夹杂有许多古代格言、谚语等。不用说,中国也有类似的观点。”而众多的英译老子却否定了日本和中国的这一传统观点,认为《老子》属于老子个人,是个人思想的结晶。 
    新井满读解的老子,则贯穿着现代式的人文价值观,着眼于使领导者们觉悟的“道”和“三宝”的内在关联。 
    尽管三种翻译文本各具个性,但也有共同点,这就是对“三宝”中“慈”的读解。正如获得日本文化勋章、紫绶褒章、朝日文化奖等国家级荣誉,编著有举世闻名的巨著《大汉和辞典》的世界级汉学者诸桥辙次先生所阐述的:“中国民族是实实在在的和平之民,民主主义之民……‘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这句话,是所有中国人共通的想法。天地帮助万物生长发达,即以生息化育而形成其核心。接受天命的人也必然奉天心助化育,这就是人间之道。正因为立足于这一根本,孔子才思考总结出诸道德的总称为仁。仁是爱,是恩惠,是广助万物化育的核心。老子的说教中多有同孔子不同之处,但在人生最大的目的乃广泛地化育万物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所以,在说到‘我有三宝’时,举出‘一曰慈’。慈是恩惠,是万物成就生息的核心。在这些教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不用说,原原本本接受的是和平主义教育。” 
    同《老子》在中国常常受到有所保留甚至非议的地位相比,二战后异文化交流中的《老子》的地位却非常高。“20世纪60年代,已有30多种《老子》英译,到了90年代,足有超过40种的英译,再加上绝版书,英译《老子》有50多种。另外,在多种英译版中,都异口同声地写道,《老子》仅次于《圣经》,是英译版本最多的外国书籍……超过了孔子的《论语》和佛典。”(加岛祥造《伊那谷的老子》第118页)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老子》在战乱后的和谐国际社会建设中,有着无以替代的经典价值。(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