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全球化时代 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3)

在上个世纪二战以后,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大师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里面就指出,启蒙文明具有一种自我摧毁性。因为启蒙文明提倡标准化、数量化、商品化。标准化、数量化、商品化岂不是现在大学教育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吗?这个问题是不是很严重呢?是的。只有人文教育,特别是人文通识教育,才能够安定21世纪青年一代的灵魂。 
    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人文教育可以奠定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的基础,促进世界的和平。21世纪是一个诸多文明冲突的时代,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文明的对话,这文明的对话就需要我们要先了解自己。 
    为什么要提倡 
    经典人文阅读 
    当前人文教育,包括海峡两岸在内,有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问题。教科书就好像一种“套装知识”,这种“套装知识”的好处是,呈现了当前学术界已经取得高度共识的知识。它的优点就是很容易传播给下一代。“套装知识”的坏处是,很容易被商品化,有一种被出卖的潜在危险性。还有,教科书的基本性质是记忆导向的,尤其是记忆导向的教学方法。中国有着长达1200多年的科举考试传统,因此考试引导着教学。记忆性的教学方法弥漫于海峡两岸的各级学校,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 
    第二个问题是,人文教育基本上沦落为一种“概念游戏”。比如说,哲学只是一些概念的推衍,哲学与生命没有关系;而史学呢,多半是因果关系之建立;伦理学则常流于说教。为什么需要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不是为了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精神气质吗?但是,今天我们大学里面的人文教育,已经逐渐脱离“人”本身,“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 
    当前人文教育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之间,有一个窘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到底怎么改变世界?我想为马克思再加一句话: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值得深思。 
    在21世纪中国崛起的新时代,我觉得大中华圈的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的“实学”传统。我所谓儒家的“实学”传统,其实就是12世纪以前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需要“魂兮归来”,重温中华经典。 
    从日常生活中体悟永恒而抽象的伟大道理 
    在儒家传统里,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第一个是社会政治性,第二个是形而上的内涵,第三个是回归人的心性的本质的思想内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