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初探《孙子兵法》军事管理哲学思想(3)

(三)《孙子》管理价值观 
    从《孙子》十三篇军事管理思想来看,最能体现其管理价值观的是道德本位理念。道德本位是中国从古至今的管理思想中最主要的本质理念。道德本位,是指一切社会的实际事务应以一定的社会道义为基准,反对人的功用舍取与价值判断的对峙和分离,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体用不二”哲学思想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和运用。⑤ 
    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有一句著名论断:“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他的原话是:“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⑥战争是把人类之间的利害冲突推向极致的产物,是以暴力为其最后形式的,而这却与人类社会提倡的人道主义理念完全背道而驰。但是,孙武却在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背后寻求其内在统一的张力,并设法寻求其人文道德之根据。 
    而《孙子》中这种人文道德的根据首先体现在其在战争的“得道”与“失道”性质的区分上。在《孙子兵法》的首篇中,孙武不仅把“道”作为“五事”即衡量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五种条件之首:“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接下来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得?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而在这“七计”中,孙武把“主孰有道?”作为敌我力量对比的优先考虑点。在前面已讲过,孙武所谓的“道”即就是“令民与上同意”,换言之,孙武的“道”相当于儒家仁政学说中的所谓的“得民之心”,它具有鲜明的徳本主义的特征。也正是从这种道德本位思想去思考,《孙子》提出得“道”之君主,民“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始计》。然后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军行》,以及“上下同欲者胜”《谋攻》。同时,也正是从这种道德本位思想去思考,《孙子》把“治心”作为军事管理活动的四大原则之一,孙武把“仁”列入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的范畴之中,要求将帅对士兵部属“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并且提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以及“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行军》。 
    人文道德理念之根据其次还体现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上,这是最高军事境界的人道主义战争理念。孙武重点提出“全胜”主张,即“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又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就是以最小的战争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追求更大的战争目标即“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究其实质,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等一系列的军事手段来达到最佳的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是现代军事“威慑”理论的源头,在处理国际纷争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⑦这种全胜的战略思想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成其为后世战争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用兵作战并不是以敌方尽可能惨重的流血牺牲或者彻底被消灭来证明已方的胜利,而是在作战中尽可能去保全一个国家、一国军民。“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将帅才是最好的将帅,相反百战百胜的将帅并不是最好的将帅,因为那要付出巨大的生命和财产代价。对于孙武来说,其认为如可以不用残酷的战争手段而达到目的,那么就绝不要轻易挑起战争,而要“唯人是保”地尽量用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攻城拔寨、穷兵黩武不过是一种“为不得已”之事。并且,从《孙子》十三篇中可以知道,虽然《孙子》处处都是讲用兵作战的战略战术,但全文却围绕一个主题谈论:如何避免战争、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战即要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而取得胜利,这才是《孙子》讨论的核心问题。由此,不难看出,道德本位才是其《孙子》管理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本质理念。 
    总之,《孙子》是一部著名的军事兵学专著,具有十分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和战略战术思想。但本文侧重从管理哲学的视角对其做开创性的完善研究,研究《孙子》军事管理哲学的思想精髓。而把这些思想精髓成功运用到企业管理领域,将对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工作实践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价值。孙进洪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