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来看中国哲学

要研究中国中国哲学,就得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因此就需从中国史料文献中入手。这就体现了目录学的重要性,清代章学诚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观点,更是精辟概括了目录学在研究中国哲学的功用。
    一、目录和目录学
    中国历史悠久,社会动乱频繁,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文献毁坏遗失了,一些被淹没于书海之中,这就需要发掘。地下发掘往往能起到判定时代和鉴定真伪的作用,从书海中发掘史料需要做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要泛观博览。泛观博览一般从查阅历代图书目录开始,然后查阅历代史籍的有关论述、总集类书、古典注释等。目录学就是关于图书分类编目的专门性学问,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录的原意是像人的眼睛,树木的节,类似眼睛,因而树节也称目,书之有名类似树之有节目,所以目又引申为篇名或书名。目还有逐一举要的含义。《论语·颜渊》:颜渊问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后面的四“勿”是对其前面克己复礼的具体阐释。《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目者,遍辨其事也。”所以目也含有将书名或篇名逐一列举的意思。录的原意是刻木,古代书写与刻镂是一回事,所以引申为记录或叙述,是对图书作者及其内容的简要评价。
    把一批书名或篇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就是目录。刘向父子校书,已经开始使用目录一词。班固《汉书·叙传》沿用,曰:“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述《艺文志第十》。”
    二、章学诚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1、“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提出
    章学诚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继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之后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者,是近代目录学思想的奠基者和先驱。“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他在其所著《校雠通义·自序》中提出的,“校雠通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章学诚在总结前人目录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地提出目录学的任务--“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里面的辨,就是辨别。章通彰,就是彰显。考,就是考证。镜,就是使之明显。全句就是考辨学术源流正变,使之彰显。
    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具体内涵
    《校雠通义》开宗明义提出目录学的任务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样章氏就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为功能、价值和任务明确赋予书目和目录学。“作为章氏目录学思想的集中表述,这段文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辨考学术源流就是书目和目录学的最高目标,也是惟一的目标、功能、价值;二是书目‘部次条别’,‘部次甲乙,记录经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是达到更高目标所采用的手段,他不具独立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类著作按照科学、系统、辨证的原则进行分类,将各种学术派别和流派的作品、论著进行梳理,分门别类,将其来龙去脉考证得像镜子一样明净透彻。其目的是使人一目了然,进而综述其学术源流,为做学问、科学研究者指明读书和查找资料的方向。
    3、如何做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提出“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这种目标,如果不“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如果不“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是不能从事这项工作。他又在《校雠通义》中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说,刘歆《七略》的“辑略”是刘氏讨论群书的宗旨,是“最为明道之要”的内容,由刘氏的讨论可以“博求古今之载籍”,辨章流别,宣明大道。这就是说要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必须像刘向、歆父子那样,深明学术异同、文献源流,而不是像后世的目录那样,仅仅抄录书名。
    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
    黑格尔曾这样评价孔子:“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所谓“哲学”只是一些道德教条,而不是“思辨的哲学”。
    德里达曾来到中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时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从历史上常谈论孔子和老子的哲学体系或是系统,但是所谓道家和儒家的哲学体系是在后人不断地解释、添加(添加自己的思想)以及改造(按自己的喜好去解释甚至是篡改)中建立的,他们的体系是后人整理和加工出来的。到了近现代,则是把中国古代哲人的一些片断的思想套在西方哲学的形式上而已。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是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他的“选出而叙述之”的方法实质上还是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套用西方哲学的框架模式来阐述。而在孔子和老子那里,其著作本身是不够系统的。
    2、中国哲学新思路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考虑重新确立中国哲学的学理基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流传以及被发掘出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立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很必要的一件事。怎样立足?这就需要回到历史中去,通过寻找文本以及历史中传统思想固有的发展脉络、问题意识、思想观念等,才能找到解决之道。“还原性诠释法”就是还原历史,回到思想本身的原则性办法。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这就需要回归经典,我们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就体现在文献典籍中。让我们的精神找到一个可栖息的家园,花大力气重新梳理和诠释古代的典籍,把流失或遗落了的思想果实捡拾回来,把散开了的、杂乱的思想碎片穿缀起来,把断裂了的精神巨链再连接起来,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重新梳理和诠释古代的典籍,目录学就在这里发挥了它的功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体现目录学之功用和任务,凡欲做大学问者必先经此。正如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所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思想的指导下,必须把图书的著录、分类与解说同思想史史、文化史、学术史的研究紧密结合,并为之服务。作者:李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