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私家园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7:11:08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园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艺术。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为数不少,多为明清两代的遗物,由于历史条件、审美趣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三大以北京、承德为主的北方皇家园林体系,以苏州、杭州、扬州、无锡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体系和以广东、广西、福建为主的岭南园林体系。而在柔美富裕的江南水乡,便存在许多蕴含中国古典特色的园林,人们多说园林的精华多集中在江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此三种园林体系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相对成熟的园林艺术风格和特色。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拙政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其在建筑布局、景观层次、建筑内涵、哲学思想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是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之作。 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是明代弘治进士、御史大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邸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扩建而成,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菜,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拙”,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指园主人不善在官场周旋,而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可见当时园主人清高超然的性情。拙政园大约五分之三为水面,可见园主人的江湖之志。晖格在为他作的拙政园图题词时写到“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濠濮间趣”,表明了园林景观所寓的主题。 拙政园现在全园包括三部分,东部为“归田园居”、中部为“拙政园”、西部为“补园”,三园相对独立,景色各具特色。园景是以水为中心,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亭榭典雅、山水环抱。花木繁盛,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拙政园水木明瑟、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林,其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是要寻找“风水佳穴”,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符合中国风水中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的风水模式;二是符合中国风水选址追求的幽静空间。 首先,拙政园在园林的选址上符合中国风水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的风水模式。在自然地理环境上,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水道纵横,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之土地肥沃,花草树木易于繁殖,且当地盛产湖石,取材便利,这些都是拙政园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虽说拙政园不是高度理想化的选择居住模式,但其周围也是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明堂开朗、水道绵延,具有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拙政园以北为外护城河,以东为外护城河之流,南面和西面分别有大路,也为大吉之地,园内布局更是竭力追求顺理自然,环水而绕,有河相通的天成之美。拙政园的正门开在东南方,且向阳通风。民间认为东南风可以使人感觉到平和、安详。同时门边置影壁墙避免气冲,影壁墙成不封闭状,以保持气畅。 其次,拙政园的园林选址上符合风水学中所追求的幽静空间。虽地处城市中间但因为拙政园的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却体现出了闹中取静、小中见大的“人间闲地”的效果。居住在苏州园林中的士大夫们在相地选址、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力图营造一种“居尘而出尘”的城市山林景观。从历代拙政园的兴衰变迁来看,在此居住的文人士大夫们往往追求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再加之围墙以致“隔凡”、“隔尘”避开尘嚣,更加使得园林环境宁静、素雅。淡泊、幽深,最终构筑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空间。 探求拙政园造园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动力就不能够抛开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在精神领域所受到的影响,其中,禅宗思想、道家思想和意境审美观思想三方面影响最为深远。 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中,文人士大夫在建造园林过程中充分融合了“禅”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点,这一观念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建造园林的主导精神。文人士大夫们所倾心的这种精神天地,完全立足于自己的心性之中,这一点在拙政园的园名的确定上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在园林建造之初,作为建造者的文人士大夫们就有意识的把“禅”超旷空灵的境界融入到园林之中,从而创造了自己心灵的寄托地,心志的栖息地,也就是精神生活上与生活上的世外桃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