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浅析西方哲学及其历史于现代人及社会的启示(1)

在阅读了《西方哲学史》的之后,许多闻名已久的著名人物一个个都揭开了面纱呈现在我的面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培根、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些人名总是出现在各种书本中,他们的名言和相关一些言论总是被当做经典,但他们当中任何一位都没有系统的了解过,包括马克思,即使学习马克思主义从中学就开始,但却对马克思也从来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些响亮的名字背后,是那些如同日月星辰般悬于人类思想世界的哲学思想,引导着一代代人的思索,启迪着一代代人。在第一次阅读哲学书籍——《西方哲学史》后,我就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一、什么是哲学 
    何谓哲学?“哲学,乃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在读到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之前,哲学一词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它,只是因为它的名称早已经如雷贯耳,听的次数多的自己都记不清了;但对它却又是陌生的,在读本书之前对它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法上面,也即高中所学习到的一些关于毛克思哲学的皮毛;听说了很多次柏拉图,但是始终不知道柏拉图到底干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以至于过了几千年他的名望依然久盛不衰。罗素对于哲学的这个划分,使我耳目一新,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朦胧感得到了确切的解答,终于见到了哲学这个“真人”的身份,“哦,原来这就是哲学!” 
    但是不禁又要进一步追问: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又是什么?罗素是这样说的:“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仍未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想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并对三者做了一个范围划分:一切确切的知识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属于神学;在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就是哲学。读到此,似乎懂了,又似乎没懂。懂它,是基本了解它所涉及的问题有不属于神学但是人类科学知识至目前为止所无法肯定的,在此基础上它又不像神学般只以教条为依据而必须通过理性思考去看待所涉及的问题,似乎把科学和神学二者的矛盾结合在了一起。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涉及的问题与神学一般的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又必须如科学一般运用理性,理性与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似乎毫无意义,怎么解决呢?罗素给出了进一步说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心是什么?物是什么?)——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是的,研究,而非解答,这至少使我明白,这意味着涉及哲学就必须不断的“研究”,在我的理解,我想用探索这个词来解释这里的“研究”。即哲学就是对那些不属于神学但又为确切的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探索。 
    哲学按我的理解来说就是关于事物、人生、宇宙等的精辟而包含大智慧的见解,能够开启人的智慧,启迪人的思想,给人以一种类似于照亮许多看不见的事物的心灵烛光的作用,如罗素所说:“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谈到许多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时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涉及的这些问题我都没有去想过,哪怕不是站在哲学的角度,甚而怀疑自己是在怎样迷迷糊糊的活着;但是另一方面,我似乎反而觉得在我对书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哲学理论的思考时,我的疑惑更加的多了。确切的来说,就是没看本书之前自己是那只以为天就那么大的井底之蛙,觉得世界尽在眼底,一眼望尽;在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却觉得自己虽然还是那只井底之蛙,但却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只是世界极小地一块微不足道的地方,犹如尘埃一般却又不能跳出井底,只能苦苦的极目眺望。即由不自知的快乐的无知转向突然明白自己的无知但无法很快的改变自己的无知的一种状况,真可谓是“痛并快乐着”。 
    二、“洞穴”与“本质” 
    谈到柏拉图,那个关于洞穴的比喻,“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他们与墙致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自己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的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首先不得不赞叹柏拉图在他那个时代就能够提出这样有违常理充满想象力和魄力的言论,是的,我们平常生活中除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而外,对其他东西,关于宇宙,关于世界,关于任何我们所未曾涉及到的领域,我们可以说是无知的,甚至于我们所看到的不过都只是“影子”,这无疑是具有巨大意义的,能够使人敢于有有意于怀疑和思索,甚至于是想象。但是,即使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真的就看见了“影子”的实体了吗?还是他们所看到不过是另外一些东西的影子?又或者这只是他“想多了”世界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在我的专业课程——传播学课程中,在信息社会,利用柏拉图的这个理论,信息泛滥和信息同质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具有难度的信息选择问题,使广大受众犹如被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包围,即这些信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洞穴,把人们锁在里面,人们不知哪些东西是影子哪些东西不是,并且形成了一道巨大的信息墙挡在人们面前,难以窥破墙之后的东西。这对于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信息轰炸问题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究竟要怎样人们才能看到实体以及越过面前的信息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