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价值视域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4)

如何看待价值,是中西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国哲学注重真理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一体贯通。故价值问题并非与认识、知识等问题相并列,而是统摄其他诸问题的中心线索。中国哲学研究所走的一条弯路,就是完全遵照西方的理论架构来剪裁中国哲学的材料,使得原本居于中心统摄地位的价值问题沦落为边缘性问题。造成的弊端是既使得价值丧失了应有的根源地位,由直指全体变为旁落一隅,若有若无;同时亦造成中国哲学的其他问题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了作为实践生命之学的特质,流为空洞的概念。故此必须重建传统哲学中价值的全体性意义,这是复兴传统学术、摆脱西哲束缚的必由之路。李先生反复致意于此,他说: 
    在中国哲学中,价值问题并非仅只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而是贯通于所有哲学问题并规定了这些问题之本质的一个核心和辐射源。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首先是人的价值实现、存在实现问题。……其它有关心性、性情、佛性、身心、道体、真理、社会、天人、神人、物我诸问题,皆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来展开。② 
    作为核心、枢纽、辐射源的价值问题,在中国哲学中居于至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哲学最关切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心性实践工夫,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它内在蕴含了心性、性情、真理、天人物我等问题,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把握中国哲学的内在问题及其特色,合理定位其未来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 
    3.“价值世界是事实世界的基础和归宿”。李先生认为价值观是对“好”的事物、行为、生活的理解认识,是一种习惯和信仰。虽源于人的主体性,但却不能限于从主观化、情绪化、功利化的角度来理解。 
    什么是价值观?我把价值观理解为对于何者为“好”,何者为“好的事物”、“好的行为”、“好的生活”的一种态度和一套观念。这一套态度和观念固然与人的主体自觉、情感表现方式及其意向相关,但却不能仅依据人的主观情意指向、单从人的需求的角度来理解价值。③ 
    在价值与事实关系上,中国哲学认为,存在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两个世界,价值世界是事实世界的基础和归宿,二者虽有各自领域而有时对立,然根本则应一致。相对而言,价值世界更客观实在,价值应统领指引事实,事实应力求与价值保持一致,否则即无意义,当摒弃之。西方价值与事实的两分造成的二元区别,造成了现在社会流行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落入了“情感主义”的漩涡中而难以自拔,严重影响了社会精神生活。借助传统的中国哲学价值观念,来重建新的当代价值形态,既有助于全球哲学理论的方向性调整,也能为真正改善当代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起到积极作用。 
    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思想,特别突出价值与事实、应当与实然的二元区分。这导致了哲学家对价值和人文的主观和相对主义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严重地影响到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认真思考中国哲学的价值观念,返本开新,转出和重建其当代性的形态,这对当代世界哲学理论方向的调适及当代人生存状况的改善,亦是有积极意义的。④ 
    4.价值的普遍性与相对性。先生对价值的普遍性与相对性这一重要论题展开了详尽分析,讨论了以下问题:一,当代哲学价值相对主义观念的理论根源于:“西方哲学理智分析传统所形成的形式与质料二元分立的观念,正是现代哲学倒向价值相对主义的症结所在。”二,应以儒家哲学价值形上学的理论根据——“中道理性”来化除之;“儒家哲学则从知情的本原一体性出发理解心或理性的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中道理性’,以区别于西方哲学一般所谓的理性。正是以此为根据,儒家哲学构成了其对价值原则的独特理解。”②李景林:《教化的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0、177~179页。三,儒家哲学价值形上学的特征与意义在于作用或功能的超越性。“性、理、道作为形上概念,便不是像柏拉图那样的实体性概念,而只是一种点化、活化、和穿透此生生历程的功能或作用超越性概念。这个功能作用超越性,与实体超越性相对。……依照这种功能作用超越性的本体观念,我们便不必像康德那样,为理念的绝对普遍性而牺牲了情志的实质内容,也不必像当代西方哲学那样,倾向于价值相对主义。”②以上论述分析了价值相对主义源于西方哲学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主张以儒家中道理性来消除之。儒家对价值的理解侧重从作用、功能、历程意义出发,而非如西方的实体性概念,强调是内外、情志、主客的一体。既坚持了价值的普遍性,又肯认了个人内在真实情感生活的必要性。 
    李先生反复指出,当代文化上的价值相对主义,实质上是西方传统哲学精神的延续发展,如果要把握价值的真理性,必须消除价值与事实相对立的观念。即价值的真理性,不是抽象的假设,不应从外在普遍性或内在抽象性来理解,而应该是内外一体的真实统一。中国哲学的特色就是突出价值与事实的本原一体性,体系了价值优于认知的思想立场。这有助于从方法上解决价值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问题。 
    5.儒家的价值实现方式与当代价值重建。李先生从“自我”概念的分析入手来讨论价值的实现方式。价值必然涉及个体实现问题,但儒家的个体观念与西方原子式的有重大差别,它着眼于人现实生活的存在境遇而非抽象的概念分析。儒家的个体观,是从人的存在的“通”性与等差性出发加以界定,注重人的实际生活和存在,而不是外在的概念分析,强调差异分位下的普遍沟通性,实现了差异与普遍的一体互证。为此,先生特别论述了儒家关于“独”的人格精神世界。其特点是内在、独体、个体、开放、动态,始终处于一个转化的历程之中。论述了儒家“和”这一观念的两个重要特点,即拒斥平均化和同质化,表现了儒家对个体性实现的独特理解。 
    李先生对当代价值重建做出了深刻反思,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关切。严肃批评了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化的不良后果,批评“内化”说是造成民族价值精神失落的重要原因。因为价值本是良知自我决断、心灵自由选择之事,是反求诸己、无尤无怨之举。多年来形成的意识形态说教,则反复灌输对外在领袖、权威、宣传的服从,当作自我行动的指南。使得民众未能从内在生命建立其道德判断的依据,亦未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挺立超越至善价值的基础。因此,走出价值建设的困境的当务之急是实行政教分离。④详参李景林:《教化视域中的儒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5、196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