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现实历史的澄明(1)

[摘要]在马克思哲学申,劳动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是一个体现一定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特别从黑格尔、马克思的关系看,我们更是能体认到马克思劳动概念深刻的哲学意蕴。劳动不是抽象理性的自我运动,而是人和自然界双重生成的物质活动过程。借助劳动概念,马克思通达了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现实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旨趣孕育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从而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关键词]劳动;现实的历史;人的解放 
    [作者简介]刘雄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当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它不仅是一个表达物质生产的经济学范畴,而且是一个表征人的生命自我实现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作为人类精神自我成长的精神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现实的人类自我发展、自我解放的物质劳动概念。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马克思把现实的人理解为自然存在物和类存在物的统一。所以他才真实地理解了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劳动的内涵,进而以此通达了人们现实的生活世界,并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成功地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原则的转变,即只有人类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劳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达到清楚明白、自由和谐的状态时,人的解放才有可能。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劳动的扬弃 
    众所周知。探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同样,我们认为,从黑格尔的精神劳动出发依然是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真实内涵的一个较为贴切的切入点,尽管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cu”’因此。“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相”p)0Q,理念起初是无限的东西、抽象的普遍性,但它却是不安息的。它有一种内在的冲动,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扬弃。从而使得自己获得越来越丰富的规定性和越来越具体的内容,如果说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一个神学体系也不无道理。马克思就曾指出它是“从宗教和神学出发”脚,但却不可否认,黑格尔以抽象的形式真实地表达了人类精神如何一步步自我成长、丰富并最终实现自由的历程。可以说,黑格尔的逻辑是“自由何以可能的逻辑”岡。他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把人看成一个不断自我生成、发展的过程,并且用思辨的方式表达了这一过程。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z](r101)。这是因为,作为人类真实存在方式的物质生产劳动,不但是一个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人自身不断自我生成、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人在运用自身的自然力“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ppmQ,从而使得人的历史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pxPlQ。黑格尔深刻地自觉到了这一环节: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自身的不断生成和发展。遗憾的是,作为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脚。所以他不可能真实地把握劳动的内涵,而“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运动史进行了积极的扬弃,把他的精神成长史转化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环节。就是说,正是在物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的生命才真实地达到了自我成长、自我丰富。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了黑格尔不能真实地理解“劳动”内涵的根源:他站在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从“异化出发”,把人理解为人的自我意识。马克思说:“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必然把感性的物质活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劳动,这样就导致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与黑格尔相反,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把自我意识看成现实的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把现实的存在物看做无限物的真正主体”Cwz6,所以他真实地理解了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劳动,进而理解了现实的历史。在马克思看来,“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C01q。因此,由劳动所开启的物质生活是人本源的、本真的存在方式,任何的观念、范畴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黑格尔当然不知道这一点。因此,他把思想、观念当成独立的力量,最终把现实的人类活动仅仅理解为精神运动史。 
    总之,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劳动概念进行了积极的扬弃,即把黑格尔作为人类精神自我生成和发展的“精神劳动”成功地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劳动的一个内在环节。同时,马克思也深刻地指出黑格尔之所以不能真实地把握劳动内涵的根源:即他站在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从异化出发来理解劳动。在对黑格尔、马克思的比较考察中我们也可得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绝不是一个中性地表达物质生产的经济学范畴,而是蕴涵着一定价值旨趣的哲学概念。 
    二、劳动的内涵及现实历史的彰显 
    黑格尔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所以他就把本来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理解为绝对的、无限的抽象存在物。这样的存在物是一个孤零零的“唯一者”,它不可能有外在的真实对象进行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所以它要运动起来就只能把自身设定为自己的对象,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就是设定自己,自己与自己相对立,自相结合。就是把自身规定为正题、反题、合题,或者就是它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否定自我否定”。也就是说,“既然被当作主体的不是现实的人本身。因而也不是自然——人是人的自然——而只是人的抽象,即自我意识,所以物性只能是外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黑格尔理解和表达的精神劳动的实质。一句话,由于黑格尔不了解现实的人本身,也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类活动。现实的人,在马克思看来,首先是感性的和受动的人,即他总是“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可以说,感性对象的存在及感性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真实的存在方式,正是从作为人本源性的存在方式的视角出发,马克思真实地理解了劳动的内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