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孟学派的由来(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27 思问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 在思想史上,很少有象思孟学派这样既有着显赫的地位,又产生不断的争议。说它地位显赫,是因为至少从宋代起,它已被看作是得孔子真传,居儒学大宗;说它争议不断,乃是因为对于“思孟学派”具体何指,其特色为何,甚或在 历史 上是否真的存在,都一直是个存有争议的 问题 。历史学家说,我们所知道的只能是流传下来的历史。这句话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典籍 文献 (广义的)在历史传播中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出现的思想总是要以各种文献记录为载体才能被后人认识、了解,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这些作为载体的典籍文献意外失传,那么,不管你的事迹如何轰轰烈烈,也不管你的思想如何高明深刻,都只能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而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而这一切正不幸发生在思孟学派身上。当然,我们说思孟学派在历史上争议不断,决不仅仅是因为《汉书·艺文志》中的“《子思子》二十三篇”在唐代以后已经失传,[1]更重要的,乃是因为后代学者在争论中往往搀杂了自己的意志、观念,他们真正关注的也许并不是思孟学派的真实面貌,而是思孟到底从夫子那里传下了什么样的“道”。在这种情况下,典籍的遗失、缺乏固然会 影响 到人们的理解、判断,但又何尝不会为后人的借题发挥、“六经注我”提供了便利;而这种借题发挥、“六经注我”虽然不无其自身价值,但它终归已不是思孟学派的原貌。所以,要想揭开思孟学派身上的神秘面纱,还其本来面目,除了依赖新发现的材料外,一种客观、历史的态度同样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春秋战国的 社会 历史背景中去探究思孟学派的演变、发展 ;同时更要将其原有的 内容 与后人的发挥区别开来,终归我们探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而不是作为“道统”化身的思孟学派。 那么,思孟学派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在思想史上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让我们首先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吧。在先秦典籍中,明确把思、孟作为学派看待的应该是战国后期的韩非子,他在《显学》篇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这里虽然提到“子思之儒”、“孟氏之儒”,但似乎只是把它们看作“儒分为八”中的两派,对于二者关系如何,则根本没有提到。不过韩非子“儒分为八”的说法也有一些让人费解的地方。比如,它所说的八派并不处于同一时期,最早的子张、漆雕氏(漆雕开)等属于孔门的七十二子,约生活在春秋末期,最晚的孟氏(孟子)、孙氏(荀子)则已到了战国后期,前后相差约二百余年,所以韩非所说的“儒分为八”显然不能仅仅作为并列的学派看待。又比如,八派中有“颜氏之儒”,孔门弟子中除颜回外,还有颜无繇、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何、颜浊邹等人(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孔子世家》),但多数学者还是倾向认为是指颜回一派。如果是这样,那么颜氏之儒就应该是由颜回弟子创立,但又尊奉颜回;因颜回先于孔子而卒,根本不可能立派。八派中又有“乐正氏之儒”,先秦儒家为乐正氏者有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和孟子弟子乐正克,前人考订乐正氏之儒也不外乎此二人。如果是前者,那么,“儒分为八”中有曾子弟子创立的乐正氏之儒,却没有曾子;如果是后者,则孟子与其弟子分别创立了两个学派。此外,韩非所提到的八派似乎也并不能概括孔门后学的全部。象《荀子·非十二子》所批判的“贱儒”共有“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三家,而韩非所提到的只有“子张氏”一家;还有,《孟子·离娄下》所提到的率弟子“七十人”的曾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提到的“从弟子百人,设取予去就”的澹台灭明等,显然也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但均没有被韩非列入八派之中。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到费解,搞不清韩非分派的根据是什么。与此不同,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将则思、孟前后相续,认为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 (一) 在思想史上,很少有象思孟学派这样既有着显赫的地位,又产生不断的争议。说它地位显赫,是因为至少从宋代起,它已被看作是得孔子真传,居儒学大宗;说它争议不断,乃是因为对于“思孟学派”具体何指,其特色为何,甚或在 历史 上是否真的存在,都一直是个存有争议的 问题 。历史学家说,我们所知道的只能是流传下来的历史。这句话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典籍 文献 (广义的)在历史传播中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出现的思想总是要以各种文献记录为载体才能被后人认识、了解,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这些作为载体的典籍文献意外失传,那么,不管你的事迹如何轰轰烈烈,也不管你的思想如何高明深刻,都只能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而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而这一切正不幸发生在思孟学派身上。当然,我们说思孟学派在历史上争议不断,决不仅仅是因为《汉书·艺文志》中的“《子思子》二十三篇”在唐代以后已经失传,[1]更重要的,乃是因为后代学者在争论中往往搀杂了自己的意志、观念,他们真正关注的也许并不是思孟学派的真实面貌,而是思孟到底从夫子那里传下了什么样的“道”。在这种情况下,典籍的遗失、缺乏固然会 影响 到人们的理解、判断,但又何尝不会为后人的借题发挥、“六经注我”提供了便利;而这种借题发挥、“六经注我”虽然不无其自身价值,但它终归已不是思孟学派的原貌。所以,要想揭开思孟学派身上的神秘面纱,还其本来面目,除了依赖新发现的材料外,一种客观、历史的态度同样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春秋战国的 社会 历史背景中去探究思孟学派的演变、发展 ;同时更要将其原有的 内容 与后人的发挥区别开来,终归我们探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而不是作为“道统”化身的思孟学派。 那么,思孟学派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在思想史上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让我们首先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吧。在先秦典籍中,明确把思、孟作为学派看待的应该是战国后期的韩非子,他在《显学》篇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这里虽然提到“子思之儒”、“孟氏之儒”,但似乎只是把它们看作“儒分为八”中的两派,对于二者关系如何,则根本没有提到。不过韩非子“儒分为八”的说法也有一些让人费解的地方。比如,它所说的八派并不处于同一时期,最早的子张、漆雕氏(漆雕开)等属于孔门的七十二子,约生活在春秋末期,最晚的孟氏(孟子)、孙氏(荀子)则已到了战国后期,前后相差约二百余年,所以韩非所说的“儒分为八”显然不能仅仅作为并列的学派看待。又比如,八派中有“颜氏之儒”,孔门弟子中除颜回外,还有颜无繇、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何、颜浊邹等人(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孔子世家》),但多数学者还是倾向认为是指颜回一派。如果是这样,那么颜氏之儒就应该是由颜回弟子创立,但又尊奉颜回;因颜回先于孔子而卒,根本不可能立派。八派中又有“乐正氏之儒”,先秦儒家为乐正氏者有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和孟子弟子乐正克,前人考订乐正氏之儒也不外乎此二人。如果是前者,那么,“儒分为八”中有曾子弟子创立的乐正氏之儒,却没有曾子;如果是后者,则孟子与其弟子分别创立了两个学派。此外,韩非所提到的八派似乎也并不能概括孔门后学的全部。象《荀子·非十二子》所批判的“贱儒”共有“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三家,而韩非所提到的只有“子张氏”一家;还有,《孟子·离娄下》所提到的率弟子“七十人”的曾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提到的“从弟子百人,设取予去就”的澹台灭明等,显然也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但均没有被韩非列入八派之中。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到费解,搞不清韩非分派的根据是什么。与此不同,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将则思、孟前后相续,认为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1)
- 下一篇:中西法律、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