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与《道德经》所含哲学思想的比较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31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推崇。《道德经》又称《老子》,主要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仅仅五千多字,但是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处世哲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老子传下来的这部奇书,经过两千过年岁月的洗礼,其光辉熠熠的朴素辩证法,饱含智慧的妙语真言,深刻玄远的大智慧,今日读来仍能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 通过阅读《论语》和《道德经》深刻体会其中的深奥学问,《论语》和《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先哲智慧的结晶,其中深奥的学问,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养性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安身立命、治国、齐天下”的思想准则。从小的方面来说,二者皆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君子”、如何处世的经典著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又是一部治国方略,如宋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当然我们对于《论语》、《道德经》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有可能是我对于他们所讲的理论没有深刻的体会,有可能某些是自己的谬解,但是我们要看到他的积极意义,为我们所用,继承、创新、发展的看待问题,继承其思想精华。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被学生们片片断断的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撰,后来就形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是非常的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种子,把孔子的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我们说孔子是圣人,我个人认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将孔子所讲、所说加以记载而成。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讲求“父母在、不远游”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孔子对于礼的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大家不要以为孔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都从东面升起一样,就像春天需要播种,秋天需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交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的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都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语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逊的态度其实正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的孔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老子又名老聃,实名李耳,春秋末期楚国人。他是道家始祖,后被神话为太上老君。相传他生就白眉毛、白胡子,并因此而得名“老子”。他生活在距今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据史书记载他曾担任“周守藏之史”,相当于今日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社会地位较高。相传孔子就曾专门跑去向他问礼,孔子回去以后由衷的赞叹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着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连号称圣人的孔子都将老子看做龙一般的人物,可见老子的智慧是何等的高深。老子可以说是一位奇人,而他所著的《道德经》也可以说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政治、科学的集大成者,它的思想保罗万象,蕴藏着自然科学、人体科学等等,通过其教育使人回归自然,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安身立命、治国、齐天下。最终解决人的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万物的本源、它无形无物,但是又真实存在,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出了什么是“道”,这是古代哲学对自然,对世界最根本的认识,直到今天,我们对自然本源的探究还处在老子的认识基础之上,“道”就是构成万物的本源,是物质、精神的基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等等都是暂时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没有美也就没有恶,没有善就没有不善。所以看待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绝对化,认为什么是绝对的美或者不美。 《道德经》从探究万物的本源讲起,包罗万象,其内容有如何治国、如何选拔人才、如何识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给我们以指导。更难能可贵的是,世上之学大都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做大做强,推崇的是强者、大者的哲学,而老子却是毅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柔弱胜刚强”,建议世人“知强守弱”,建议领袖人物“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通过学习《道德经》、《论语》领略中国两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老子、孔子的理论思想,为今天的我们,在做人、做事等方面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作者:郝振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关于周恩来的人生哲学(2)
- 下一篇:关于周恩来的人生哲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