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1)


    
    都江堰水利工程
    近年来,以拦河大坝为代表的现代西式水利多受诟病。虽然事先大多经过了大量评估和科学论证,但这些被认为设计精妙、论证翔实的工程,自施工到建成后对当地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大量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有限的经济效益背后是诸多不可恢复的生态灾难、文物毁损及移民问题。众所周知,中华农业文明历万余年而不衰,探其缘由,是因为中国古代水利的兴盛,先进的治水理念和多元的水利设施保证了我国古代农业的持续进步,为文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为了应对特殊的地理和不利的气候环境,中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治水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的大禹时期,此后不断与时俱进,代有发展。中国古人在治水过程中往往能高屋建瓴,结合传统哲学的智慧,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环境,既因势利导,又因地制宜、因水、因田需要,建设和维护水利,辩证地创造了多种类型的水利工程,许多工程历经数千年风雨仍青春永驻,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极大地改善了民生,而且实证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科学性。本文拟从传统哲学视野入手,分析我国古代治水方面的有益探索,以期古为今用,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治水之路。 
    一、天人合一,因势利导 
    “天人合一”是指以天、地、人的统一为基本点,主张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由来已久,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剔除神学意味的、成形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天人合一”观。诸子百家几乎都有自己的“天人合一”说,其中重要的是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说和道家的无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说,并以后者最为著名。老子指出,“天”与“人”皆同源于“道”,因而是统一的。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人和天都产生于自然生成这个同一过程,因此,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包括治水也应该将遵循自然规律,并以之其作为行为准则。 
    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在治水中最早贯彻“天人合一”理念的是大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尤”。尧命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采用以堵塞为主的方法治水,结果“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史载“鲧之治水无状”,所谓“无状”即指方法不当。其后大禹被推举继续鲧的治水事业。禹采用新的治水理念,依据水性就下的自然规律,实行“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方法,“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即因势利导,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川流积水,使散漫的流水汇集到江河,再东流人海。大禹采用此法果然肃清了洪水,万物生长繁育,人民安居乐业,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地大道。 
    禹之后,我同古代劳动人民继续据此思想治水,兴建了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有岷江流域的都江堰、黄河河套段宁夏和内蒙的引黄灌区、海河流域的引漳十二渠等。这些工程最大的特色和共同点就在于“无坝引水”。所谓“无坝引水”是指充分利用河流的自然环境,综合考虑水文、河道地形和区域地理条件,直接在河道上引水的水利工程形式。它具有保持原有生态环境,就地取用建材等特点,使河流的环境功能、水运功能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天然生态循环机制均得以完善的保持。无坝引水水利工程从渠首起,直至千支万流的渠水末梢,不见一坝一闸,完全利用天然地势,所有水量自然到位,没有任何外力强制,可谓是“水到渠成”。 
    以都江堰为例。该堰地处我国著名的川西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所以流经此地的岷江水量非常丰富,年均径流量为868亿立方米,居长江各大支流之首。又由于这里的降雨比较集中,全年近50%的雨量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因而这一期间经常发牛洪峰。在都江堰市(原灌县),洪峰有时高达7000立方米/秒,约为中等水量时年秒平均流量的15倍之多。岷江洪峰的流量很大,且当它流到都江堰市时开始进入平原,流速骤然减慢,极易在此泛滥成灾,使成都平原的许多地方沦为泽国。为了使人民免受洪涝之苦,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审时度势,带领民众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洪泽之地变成了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共南三部分组成,三大主体工程之一的鱼嘴分水是顺河床筑起的一道大堤——金刚堤,把岷江一分为二。内江引水灌溉,外江溢洪排沙。鱼嘴巧妙的运用弯道环流进行分水,春季枯水期时为满足春灌需要,鱼嘴可使六成来水进人内江,外江走水仅为四成。夏秋时,鱼嘴则能保证内江受水限于四成,外江泄洪变为六成。在洪水季节,四成水量还是过多,于是就通过宝瓶口将超出灌溉需要的水拒之渠外,从飞沙堰排入外江。这就是著名的“分四六,平潦旱”。 
    泥沙历来是全世界水利和灌溉的重要影响因素,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必然受到影响。都江堰先以鱼嘴“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利用江水的自然流势与挟沙水沉在下层的特性,将大约2/3的泥沙排入外江。但是进入内江的各类杂质年平均量仍然超过300万吨,于是有了飞沙堰。当内江达到一定流量时,宝瓶口前便出现螺旋型回流,即“雍水”,水势越大,雍水就越高,回旋的水流乘势将泥沙、砾石等越过飞沙堰甩入外江。 
    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和历代的实践检验中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集中体现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思想,完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留有人类改造自然的痕迹,是为平水患、灌沃土、养百姓而修建的,但同时它又利用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长久留存并较好地发挥功能。联合同世界遗产中心高级官员席班达林在考察都江堰后这样评价:“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即是“天人合一”的现代表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