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众所周知,哲学专业在大学生就业榜上继续亮起了红灯,很多人惊呼“哲学已死”,还有人甚至在说不要学习哲学,因为靠哲学吃饭只会饿死。事实真的如此吗?哲学真的只是一个用来找工作的工具吗?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能够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说。哲学对我们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尤其在现在快节奏而略显浮躁的社会中便觉得更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地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积极地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矛盾”可以泛指“问题”“困难”。古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呢?
    在与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地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地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就迎刃而解了。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可以教给我们为人处世中“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待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待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很多学生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得最好。
    同样,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性。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我认为工作和学习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社会总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表象了解你的本质。
    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倒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它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而我们都知道,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许可以说是哲学智慧关照人生与关照自我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又一证明。因而,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必须重视哲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于是,我们把人生哲学的效用指向对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反思与引导,这才是哲学对生活的真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