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黄帝与中国原创文化的人文精神(3)

一般认为,儒家著述中不提黄帝,儒家的古史系统是从尧舜算起的。事实上,儒家经典也非常尊崇黄帝。据《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回答说: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彗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这里总结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对古史传说中“黄帝三百年”的说法给予了理性的解释。儒家《易传》说: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14]《周易正义》 
    以神农氏、伏羲、黄帝、尧、舜为五帝,构成了一脉相传的历史系统,后世儒者在这个基础上升华为道统意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四、黄帝祭祀与当代人文精神 
    在黄帝多重意蕴的形象中,作为远古文明创始人的形象——即所谓经常说的人文始祖的形象是最具有现代性的,对于当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关于古人祭祀祖先的基本原则,春秋时期出现了“三不朽”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5]《春秋左传正义》。按照当时人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永垂不朽。在中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儒家经典《礼记·祭法》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圣明的君主制定祭礼的原则是:为老百姓订立法则的人,为国效力而不遗余力的人,为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能为老百姓抵御重大灾害的人,能捍卫老百姓利益并使老百姓免受祸患的人,死后都应受到祭祀。黄帝的功德涵盖了上述应受到祭祀的五种人的全部美德,所以理所应当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祭祀。 
    历史上一直就有祭祀黄帝陵的传统,延续至今已经近五千年,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今天,中国在走向世界,黄帝在全世界的华人圈中是惟一获得举族认同、万世祭奠的祖先。祭祀黄帝是超越地区、民族、制度甚至国界,在全世界华人中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祖先崇拜和文化认同,是以人而不是神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突出的是中华人文精神。正如有学者所说:“今天,我们祭祀黄帝陵,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先民们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因此,我们的祭祀,在形式上也应当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化的。我们祭祀黄帝,不是祭祀鬼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人文精神的陶冶,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1世纪真正实现”。[16] 
    作者:韩星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3. 
    [2]李泽厚.己卯五说·说巫史传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42.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438. 
    [4]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157. 
    [5]李学勤,张岂之.炎黄汇典:史籍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69.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M].台北:明文书局,1996:5-20. 
    [8]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79. 
    [9]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4:453-454. 
    [10]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29. 
    [11]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商鞅.商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刘泽华,等.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J].学术研究,1993(2):88-92. 
    [14]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6]张岂之.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特点[N].光明日报,2007-04-05(0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