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活意蕴(2)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存在形式
    从实践形态上来看,哲学作为人的“爱智”活动,它存在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体现和表征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而作为古代先贤哲人的人生感悟和道德体验,中国传统哲学存在形式也即是他们这类人的生命活动形式。
    “儒家”中的“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类人的称谓。中国最早的“儒”是专门从事丧葬巫祝活动的人,是为“术士”,或曰“儒士”。据《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大宰》记载,“儒”是以道艺取得民众的人。《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孔子则专门对“儒”进行了区分,指出“儒”分为“君子儒”和“小人儒”两类,在孔子看来,“小人儒”指的是那种专门为祭祀庆祝活动服务以及靠着“相礼”等技能道艺谋生的人,而“君子儒”则指的是以创制和讲习礼仪为己任的人。由此可见,“儒家”“儒学”之“儒”,最先指的并不是一种知识、学问,而是某类人即“儒生”及其生活方式的统称。
    孔子开创了“君子儒”的生活方式,即做官与讲学。而这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也成了中国历代读书人的理想与追求。儒家的两位先贤孔子和孟子都曾率领徒众周游列国,讲学习礼,“入世”谋官,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为官不成,便归隐田园,在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中继续“讲学”以求心灵上的慰藉。孔子就曾对颜回安贫乐道、淡然处之的无忧生活发出由衷的赞叹。《论语·先进》中所录“侍坐”一节最能体现孔子的这一生活旨趣。一天,讲学间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便让他们谈谈各自的理想。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千乘之国”,三年之后,可以使这个国家的民众个个都具备勇敢的精神,而且人人都懂礼义。如此远大而又有气魄的理想抱负,孔子却“哂之”予以否定。冉有表示有把握治理好一个小国,认为如果花上三年的时间,自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同时也承认自己在礼仪教化之事上的无能为力,这只能等待和交给贤人君子来做。公西华更是谦虚地认为自己只能打理宗庙之事。对此二人的理想,孔子都未加评论。问及曾晳时,曾晳说他的志趣就是在晚春时节,穿上春服,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到郊外洗洗澡,吹吹风,尽情地玩乐一番,然后一起唱着歌回家。听完曾晳的描绘,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符合儒家“入世”“做官”的生活志趣,可为何得不到孔子的认可,而曾晳闲情逸致的生活情调却能博得孔子的共鸣?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曾晳答问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礼仪之举符合孔子一贯坚持的“礼性生活”“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二是因为曾晳所勾勒的逍遥自在的暮春游乐图契合孔子当时的心境,是故“喟叹”赞同。孟子早年也曾仿效孔子,以“士”的身份四处奔走,企图说服各诸侯来施行自己的治国理念,但同孔子的遭遇相似,孟子也是屡屡受挫不被重用。及至晚年,孟子便归隐故里,聚徒讲学,以彰其志。由此可见,“儒学”即是“儒”之阶级的生活之学,儒家思想也就是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前所述,道家之“道”就是道学之士的生活感悟,其中蕴含着生活之情、生活之理。所以,道家学说即是信道、为道之人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呈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学之士恪守“道”理,他们诠释了与儒家有别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老子所云“清静无为”“清心寡欲”是一种生活境界。他向往那种小国寡民、和谐太平的理想生活,教诲人们同时也是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要做到克制欲望,与世无争。庄子超越生死的哲学观更是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顺应自然、超越功利的理性生活,他的两种幸福观就是其理性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表达:“一种是有待的幸福,即自然而然,随顺人性,就可以获得幸福……另一种是无待的幸福或绝对的逍遥,那是通过齐物我达到的,是一种‘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的,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⑥老庄的这种顺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魏晋玄学家们身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不过与老子“清心寡欲”、庄子“以理化情”的生活方式相比起来,魏晋玄学家们更加注重“性情”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的风雅名士推崇老庄哲学,他们以“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为研究对象,用道家思想来注疏儒学,企图找寻一种新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立言玄妙、行事雅远”,在集聚“玄谈”中过着一种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以求心灵得以慰藉。当然,这种以躲避迫害和保全个体生命为目的的生活方式比起老庄所奉行的那种理性自然的生活方式,显得较为消极和沉沦,但从他们的这种怪诞率性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却能看出当时的世风以及文人的无奈。
    就生活这一客体本身而言,它指的是现实的人在生存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和关系的总和,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范畴。但具体到各家的思想学说中,生活又会因其出身背景、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在内容上显得各具特色。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生活内容的差异,如儒、道两家的生活在具体内涵上就不尽相同。儒家所勾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友爱世界。孔子“以行践道”“讲学习礼”,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充满“仁爱”的生活世界。同时,儒家的生活世界也充满着智性并富有情趣。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智,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则更充分体现了儒家生活世界的丰富性、趣味性。一般认为,道家重自然、轻人事,讲求“出世”,但道家的“出世”并不是要与现实的生活世界隔绝,不关心现实生活。他们“超功利”“超仁义”其实只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并没有脱离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从实质上看,道家的生活世界注重“情理交融”,它强调随乎性情、顺应自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指归
    从功能上看,作为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方式,哲学是为人的生存和生活服务的,否则,哲学便毫无生命力可言。而就中国传统哲学而言,无论它的具体内涵还是它的存在形式,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生活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功能和宗旨不是为了获取系统性的知识和理论,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⑦作者:陈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