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孔子的"激进"(1)

今人看孔子,多见其“复古”,见其“守旧”,其实,回到2500年前,孔子却属激进一派。他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有“不同政见”,还能看到未来。 
    春秋之际,诸侯们一心想的是争霸天下,谋士们建言献策,谈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诸子百家中,兵家讲攻伐之道,法家说刑罚治国,墨子“非攻”,研究的却是攻城之术,要“以战止战”,就连老子的《道德经》,虽为道家经典,“无为”中也暗含着“帝王术”。这其中,只有孔子的政见卓然不同。他说,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绝非“大道”,“仁政”才是“大道”。 
    可惜,没有君王愿走他的“大道”。君王自有君王的道理,但孔子不肯放弃自己的理念。“仁政”之路在鲁国行不通,他便毅然辞别父母之邦,周游列国,游说每一位可能给他机会的诸侯,甚至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与海”的毒誓。这完全是一个流亡者的作为,没有一点忠臣的样子。显然,他忠于的是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各国的国君。 
    孔子不仅执着于自己的理念,还将“仁政”上升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来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正是这高悬于所有君王头上的“天意”,将君王们置于被衡量和被评判的地位,千百年来,让皇权威压下的儒生士子,多少有一点抗衡君王的精神武器。 
    孔子的激进更体现在对“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寻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统”,而是“天下大同”。在这一点上,他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