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和”的真谛 “仁”的内涵(2)

三、行为上实践 
    作为跨世纪的新时代中学生,由于经济的腾飞,名利的驱使,陡生出许许多多陋习:目无校规法纪,说脏话、粗话,攀爬学校墙头,损坏学校公物,结群打架、斗殴,演绎暴力凶杀,对家长师友的劝导教育不仅无动于衷,有的还进行有声无声的反抗,严重破坏人际和谐,中华民族中一些优秀的文明传统被摒弃,归咎一点,无仁德友善之心,无尊老爱幼,互助团结,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等道德规范观念。 
    为此,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读、学习、实施一定要常抓不懈,并且要在日常管理中督促执行,在评价中体现。中学生,正是自身素质,国民素质培养的最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严格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奉献“仁爱之心”在今天文明城市的创建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文书写。但其中有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禁止吸烟”等却用中文书写。问及其因,答:做出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据说欧美其他国家也有如此汉文标语。国耻!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庄严形成了强列的反差。可叹!文明行为的养成真是任重道远。 
    我们学生真的应该从现在开始,从点滴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牢记“八荣八耻”,提倡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养文明习惯,争做文明学生。这不仅保证我们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卫生优美的校园风貌,更能树立我们健康的人格,构建我们和谐发展的身心。可以说,文明大到一个国家门面,小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拥有文明,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实际上,我们并非现在缺乏,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拥有。那无边无际的“仁爱”之心,就是现代文明的尺度。只是我暂时遗失罢了,但2008年雪灾、震灾中,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拯救大动员,爱心大奉献,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依旧是仁爱的民族,中国人依旧是文明的世界公民。 
    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品德高尚的情操。孔子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没有仁德,怎有社会的和谐共处?代表民族未来的中学生,需要学习继承的东西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接力棒,那就是种下一颗爱心,撒播一个习惯,创建一个礼乐文明的和谐社会。作者:谭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