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思想在国家统一中的作用(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便说:“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为历史发展的规律。世界历史上的许多强盛帝国确实是分而必合、合而必分的,如盛极一时的古埃及帝国、古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等庞大帝国,统一后不久就土崩瓦解,有的虽然持续一段时间后才分崩离析,但这些帝国都已经烟飞灰灭,成为过眼的辉煌,并没有延续到现在的大国。世界上唯独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裂后不久又复归于一统。虽然现在台湾尚未统一,但除个别台独分子外,要求统一的呼声非常强烈,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也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 
    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古代大国昙花一现而中国却是大国相继而不绝呢?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古代大国是合而必分而中国却是分久必合呢?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拥有以孔子思想为主干的民族文化,而孔子思想是促成中国分久必合、统一国家一直延续下来的思想基础。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国家统一的理论基础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统的观念,《诗经》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土地、人民都是属于天子的,但提倡大一统却是孔子的功绩。孔子提倡大一统,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这番话是针对社会现实有感而发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孔子认为,要使社会有序,必须尊崇周天子,维护周天子的绝对权威,恢复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孔子自知人微言轻,无力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只能以笔代刀,将自己的观点寄托在著述中。他在编写鲁国历史书籍《春秋》时处心积虑地维护大一统,尊崇周天子,笔诛乱臣贼子。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攻打曹国,向卫国借道,卫国不借,晋文公攻下曹国,回程就攻打卫国,楚国出兵帮助卫国,晋文公就召集齐国、宋国、秦国军队共同打败了楚国。战后,晋文公召集鲁、齐、宋、蔡、郑、卫、陈等国国君盟会,还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温地。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只有天子召见诸侯的规矩,哪有诸侯召见天子的道理?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孔子只好违背秉笔直书的史书传统,将此事记载为“天王狩于河阳”,以此维护周天子的尊严。春秋时期,楚国、越国、吴国国王虽然都已经称王,但楚国、吴国国王在初封时都是子爵,所以孔子在《春秋》中记载楚王、吴王仍然称他们为“子”,记载他们的死都是“卒”,只在记载周王的死时才用“薨”。孔子之所以记载楚王的死为楚子卒,就是不承认他自称的王。孔子自己也说过:“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孔子以此表示反对他们的僭越和维护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孟子最早指出了孔子作《春秋》的良苦用心,他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高度评价了孔子提倡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孟子继承并大力宣传孔子大一统的思想。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时,孟子回答说“定于一”,梁惠王又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再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说“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国家要统一,统一才能使天下安定,只有不好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孟子也主张尊王,反对混乱的局面,他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他的观点与孔子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