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修养论今说(4)

至于"生死"问题,孔子说的"死生有命"(《论语·颜渊》),代表了儒家对待自然生死问题的基本态度。而对于来自社会原因的生死问题,儒家则总是与"义利"、"公私"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而始终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反对"苟且偷生"。儒家这些有关"苦乐"、"生死"方面的基本观念和精神,至今也还是值得肯定和应当效法的。
    三
    儒家在修养论上十分强调"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修养既要在认识上弄清道理,而且要在行为上身体力行。由此,他们在"求知"和"力行"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养方法,其中也不乏可供今人择善而用之的东西。以下择要介绍之。
    儒家讲修养,首先讲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确立宏大的、坚定的志向,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奋斗的目标。孟子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段话,他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事实,即一个要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必定要受到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练。由此也可知,只有那些有宏大而坚定志向的人,才会自觉地去进行修养,主动地接受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练。孔子弟子子夏说:广博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不移,诚恳地讨教而且联系实际思考,这样仁德就在其中了[27]。宋儒程颐在解释第一句话时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28],明确地指出了坚定的志向对于修养实践的重要性。反过来说,一个志向不坚定的人,他的修养是不能成功的;而一个志向不宏大的人,他的修养至多也只能成就为一个独善其身者。
    儒家以"反求诸己"、"改过迁善"、"见贤思齐"为修养之要旨。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所以他总是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而从来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的。孟子则更具体而明确地说:如果你爱别人而别人并不亲近你,那就应当反思你的仁爱是否真诚;如果你治理别人而别人并不服从你的治理,那就应当反思你的智慧是否足够;如果你礼貌待人而别人并不敬重你,那就应当反思你的礼貌是否虔诚。总之,一切行为如果在实现中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应当"反求诸己"[29]。反求诸己就是要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不足者补足之,有过错则不讳言而勇于改过。儒家是允许人们犯过错的,只是要求人们知错必改。诚如孔子所说:"过则不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程颐在解释这一思想时,进一步发挥说:"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又说:"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朱熹也说:"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30]不足者补足之,则就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积极主动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就是儒家常说的"见贤思齐"。而如果当你见到别人身上"不贤"的方面,则应当赶紧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以便一并改过[31]。修养就是要通过平时长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所以,儒家在修养中强调"严以律己"、"反求诸己"、"见贤思齐"、"改过迁善"等等,仍然是我们今天进行修养的有效方法。
    在"严以律己"方面,儒家还提出了一个"慎独"的修养方法。所谓"慎独"的主要含义是洁身自好的意思。如孟子说:古时候的人,得志时则普施恩惠于百姓,不得志时则修品德以显于世。一个人不通达时应当"独善其身",而当其通达之时则应当"兼善天下"[32]。孟子所谓的"独善其身",也就是"洁身自好"的意思。荀子最早提出"慎其独"这个命题,并把它与"诚"(诚实不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诚"。君子有至德,所以为人们理解、亲近与尊敬,这都是因为他能慎其独的缘故。然而,只有做到诚,才能慎其独,只有慎其独,才能显示出至高的品德,才能支配万物、教化百姓"[33]。以后,儒家重要经典《大学》和《中庸》也都讲"慎其独",进一步发挥了荀子所强调的"诚"的思想。如把"慎其独"解释为"诚其意",而"诚其意"就是"毋自欺";或者说,在人们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要格外地谨慎,不可做出亏心事来[34]。后人引申此意,有所谓"不欺暗室"之说。宋明理学家大都十分赞赏"慎独"的修养方法,因此近代以来也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和否定。不过,我以为朱熹在讲解《大学》"慎其独"一句时说的:"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还是很有道理的。试问,一个连"毋自欺"都做不到的人,还谈得上什么修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