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内圣外王”个人修养方法及其借鉴意义(2)

三、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对当代人形成良好个人修养的借鉴意义 
    首先,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主张人对人的承认、施予及肯定,通过爱人而达到社会和谐统一,避免对立与对抗,对当代人有重要影响。当前,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思潮的影响下,变得自私、思想狭隘,追求自我奋斗,信奉“人都是自私的”,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学习,使其与现代人道主义相结合,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创立一个以爱换取爱、以信任换取信任的社会大环境,对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遏制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无限膨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有着重要的示范影响作用。“内圣外王”就是正己才能正人,修己才能修人。孔子就是以极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深深地征服了他的学生。人本身就是一个榜样,只有使自己成为典范,才有说服力,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会感染他人、教育他人,激发起他人内心的道德意识,进而使他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往、学习、效法。在当代如果人人都注重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就具备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就会带动周围人相互学习,从而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 
    最后,儒家“内圣外王”理想提倡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儒家人格的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一种爱国情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的责任感与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具备了思想上的忧患意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奉献精神。学习儒家理想人格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使我们主动把自我与社会责任、义务联系起来,在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和危难之际,激发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处处以大局和国家民族为重,关心他人、爱护群体的高尚品质。 
    诚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并非十全十美, 而是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在道德理想上要求“内圣”与“外王”统一, 而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又是相互分离的。即“内圣”未必能够“外王”,“外王”也未必就是“内圣”。从总体上看,“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是以“内圣”为基点建构起来的, 这就使其在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上往往过分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素质, 而忽视人格中科学文化修养和科技素质。同时,它忽视或排斥劳动这一人格要素,这就决定了这一模式是不健全的。但不容否认,它在理想人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使全民族逐渐认同、趋于一致,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尤其是其中自强不息、积极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天下一家”的博大精神, 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应加以批判地吸收和改造, 使其在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作者:康宏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孟轲.孟子[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3]田勤耘,罗家祥.“内圣外王”与民族精神的建构,2006. 
    [4]杜喜荣.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2006. 
    [5]李斌.儒家的人生哲学与理想人格.200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