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否定形而上学,延展形而上学?(2)


    “‘是者’”(),有的被称作根据偶然而来的‘是者’,而有的则被称作根据自身而来的‘是者’。……根据自身而来的‘是’()如范畴表所表示的那么多;能说出多少范畴,‘是’()就有多少意指。在诸谓词中,有的意指‘是什么’,有的意指‘质’,有的意指‘量’,有的意指‘相对物’,有的意指‘行动’或‘遭受’,有的意指‘地点’,有的意指‘时间’;‘是’()就意指着它们当中的某一个。因为人正在康复和人康复之间并无区别,人正在走或人正在切同人走或人切之间也无区别,就其他的情形而言也同样如此。……此外,‘是’()和‘它是’()意指着是真的,而‘不是’()意指着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就肯定和否定而言同样如此。……此外,在前述‘是’()和‘是者’()中,有的意指潜能上的‘是者’,有的意指现实上的‘是者’。”《形而上学》,1017a.7. 
    亚里士多德不止一次用。例如,亚里士多德经常说:“‘是者’被以多重方式加以言说”(),但有时他也会说: 
    “‘一’和‘是’被以多重的方式加以言说。”(《论灵魂》,412b.8) 
    “‘是’具有多重含义。”(《物理学》,206a.21) 
    “‘是’被以多重的方式加以言说。”(《物理学》,206a.29) 
    “‘是’具有多重含义,载体是在先的,故‘所是’是在先的。”( 
    《形而上学》,1019a.4) 
    关于这一点,海德格尔在《是与时》HEidegger, Sein und Zeit(以下简称SZ), Tübingen: Max Niemever Verlag, 2006, S.442. 为了便于行文,以后凡是出于该书的引用,均在正文中直接标注页码。的一个边注中也指出,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具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指“是(着)”(das Seiend),另一重含义指“是者”(das Seiende)。此外,根据海德格尔在《是与时》中所引用的希腊文,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是者’乃根据属和种被概念性地表达,那么,‘是’并非限定着是者之最高领域:(是不是一种属。)(》Sein《 umgrenzt nicht die oberste Region des Seienden, sofern dieses nach Gattung und Art begrifflich artikuliert ist: )(SZ,S.3)根据他对das Sein和das Seiende的区分,这里他显然是用das Sein而不是用das Seiende来理解。 
    在亚里士多德那儿,“是者”的种类是由“是”的样式或样态(modus)决定的。我们后面会看见,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是者作为是者”()这一表达,那就是因为“是(者)”()不是比诸范畴(每一范畴都是最高、最普遍的“是者”)更高的、统摄它们的属。这也是我们主张将Ontologie翻译为“是态学”的一种理由。 
    二 
    是态学(die Ontologie)的核心内容是“范畴论”(die Kategorienlehre)。海德格尔在《是与时》第1节“明确地重提‘是之问题’(die Frage nach dem Sein)的必要性”时,列举了传统形而上学关于“是”(das Sein)的三个偏见。其中,对后两个偏见的理解都较为容易: 
    偏见2:“‘是’(das Sein)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关于这一偏见,除了海德格尔所指出的那些理由外,最直接的就是他在脚注中所引的帕斯卡的那段话:“一个人无法在试图定义‘是’时而不陷入这样一种荒谬之中:无论通过直接的解释还是暗示,人们要定义一个词都必须以‘这是……’来开始。因此,要定义‘是’,就必须说‘它是……’,人们已经使用了这个要在其定义中被定义的词。”(SZ,S.4) 
    偏见3:“‘是’(das Sein)是自明的概念。在所有的认识活动和陈述中,在对‘是者’(Seiendes)的每一关联中,在所有对—自己—本身的—关联中,都得使用‘是’(Sein);并且这种表达在此是‘轻而易举地’可理解的。每个人都理解‘天是蓝的’,‘我是快乐的’,等等。”(SZ,S.4) 
    关键是对偏见1的理解(甚至第二个偏见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就来自第一个偏见),这也是海德格尔论述最多的一个偏见:“‘是’(das Sein)是‘最普遍’的概念。……‘是’(Sein)的‘普遍性’不是属的普遍性。如果‘是者’(das Seiende)乃根据属和种被概念性地表达,那么,‘是’(Sein)并非限定着是者(das Seiende)之最高领域:(是不是一种属。)是(das Sein)的‘普遍性’‘超乎’一切属上的普遍性。依照中世纪是态学的刻画,‘是’(Sein)是一种‘transcendens’(超越者)。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这种超越的‘普遍’之统一性与含有实事的最高属概念的多样性截然不同,他将之称为类比的统一性。”(SZ,S.3) 
    要能理解海德格尔在这儿所说的,还是只能回到亚里士多德那儿;事实上,海德格尔的许多秘密都在亚里士多德那儿。 
    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地方反复指出“是者”具有多重含义()。根据前面所述,总体来说,“是者”()主要地具有四重含义:(1)偶然意义上的是者(是偶然的);(2)在其自身意义上的是者(是在其自身的);(3)真假意义上的是者(是真的或是假的);(4)潜能和现实意义上的是者(是潜能的或是现实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1)和(3)意义上的“是”及“是者”不是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因为我们不会具有关于前者的知识,而后者的处所在判断或命题中,它不能离开人的心灵和理解而独立存在。(2)和(4)意义上的“是”和“是者”乃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但(4)意义上的“是者”又体现在(2)意义上的“是者”之中;而“在其自身意义上的是者”就是“范畴意义上的是者”,范畴有多少,在其自身是的“是者”就有多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