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关中易学源流考(2)

二、流派纷呈时期:两汉时期的关中易学
    西汉时在关中流传的易学以孔子及其后人学术思想为主,突出的是田何及其弟子与再传弟子的易学思想,主要是今文《易》学。长安(今西安)是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游学传《易》的学者和长安本地的学者对关中易学异峰突起起了促进作用,西汉关中易学特点有:
    首先,关中治《易》者来自不同地区,遍及各个阶层,易学流派纷呈。田何,是西汉初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后来迁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是孔子《周易》学说的第六代传人,撰《田何易传》12篇,《周易卜筮》1卷④。“田何之《易》,始自子夏,传之孔子。”(《崇文总目》)田何在关中长安传授孔氏易学,是西汉今文《易》学开创者。他学生中比较出名的有四家,王同和服生是山东人,而周王孙、丁宽皆是河南人。在这四人中,丁宽研《易》成就最高,作《易说》三万言。丁宽学《易》成之后,东归故乡授徒,传给砀人(今安徽砀山县)田王孙,田王孙的三个学生施雠、孟喜、梁丘贺易学成就颇高,创立了各自的易学流派。其中施雠沛人(今江苏沛县),字长卿,施雠年少时与孟喜、梁丘贺同学于博士田王孙。后迁徙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授学,创立了汉代今文《易》“施氏学”,施雠著《章句》二篇,经晋“永嘉之乱”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有《施氏经句》一卷。施雠门生有张禹、鲁伯。张禹原是河南济源人,后迁徙到莲勺(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张禹又传授给彭宣,后来“张彭之学”成为施氏学的一个分支。梁丘贺为少府,公务繁忙没有时间给儿子传授学问,于是遣送儿子临及门人张禹跟从施雠学《易》。梁丘贺又以“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的理由推荐施雠给汉宣帝,宣帝诏拜施雠为博士。
    西汉时,关中易学除了“施氏易”外,还有田何另一个学生王同弟子杨何易学流传。而跟从杨何学《易》的有陕西官台大夫京房和陕西韩城司马谈。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司马谈任太史令期间,整理撰成《论六家要旨》,对先秦各学派思想特点作了深入分析和评价,是一篇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展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至今仍是史学界研究先秦思想史、哲学史的珍贵文献。司马迁承其父司马谈学易、研易,并发愤撰作《史记》,其不屈不挠的一生是对《周易》“自强不息”、“致命遂志”、“居安思危”思想的亲身实践;他撰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宗旨是对《周易》作为巫、史、子文化集成典范的自觉践履。⑤
    其次,关中易学类多杂驳,涉及占验方外之术。司马季主,他不仅通《易经》,而且好黄老之术,经常卖卜于长安市,得到了宋忠、贾谊等称赞。汉成帝时长安(今西安)人谷永是“京氏易”传人,善以《易》占验灾异,他还精通易理,善观天象,常以论说灾异为由,促进朝廷政治改革。他一生写有文章多篇,多已散失不存,刘勰评论他文章“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西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士孙张,受《易》于梁丘贺再传弟子五鹿充宗,著《梁丘易》。同门还有冯商,西汉阳陵人(今陕西高陵西南),共同传“梁氏易”。朱云,字游,西汉官吏。原籍鲁国(在今山东曲阜),后徙居平陵(今咸阳市西北),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汉元帝时曾和五鹿充宗就古文易学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朱云昂首陈词,质疑诘难,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朱云被汉元帝封为博士。司隶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李寻是西汉末年的一位研究图谶之学的学者,对《尚书》、《易经》均有较深造诣。哀帝在位时,每遇自然灾异或国政大事,常向他问策。
    东汉建立之后,迁都洛阳,关中易学并没有因都城迁徙而衰落。
    首先,东汉大学者几乎皆通《易》,其中属关中人者有贾逵、马融、班固、班昭等;易学思想在后宫也曾得到流传,其中尤以明德马皇后最为有名。东汉明帝皇后明德马皇后,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能诵《易》,她自撰《显宗起居注》,开创了我国帝王起居注的先河,可谓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第一位通《周易》的皇后。马皇后之兄马廖也通《易》。其兄马廖少年时期攻读《易经》,后充任皇帝侍从。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逵专注于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研究。贾逵一生著述达百万字,后世人称之为“通儒”。他对《易》颇通,可惜没有易学著作传世。
    其次,东汉易学流派众多,其中与关中有关系者不少。施氏易传人在东汉时有戴宾,戴宾传刘昆。“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梁孝王之胤也。少习容礼。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⑥东汉时,“梁氏易”在关中也有传人,杨政就是其中之一。杨政(生卒年不详),京兆(在今陕西西安)人。杨政善于解说经书,京兆学者们称之为“说经铿铿杨子行”(《后汉书·杨政(传)》)。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震,研习《京氏易》。杨秉,杨震第三子,杨秉承传家学,兼明《京氏易》,对京氏易学在关中东部流传做出了贡献。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融撰《周易注》10卷,“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隋书·经籍志》)“马融著《易解》,颇生异说。”(荀悦《汉纪》)“马、陆得其象数,取之于物;荀、王举其正宗,得之于心。”(颜延之《庭诰》)古人对马融易学思想给予了公允评价。今人认为“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有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他“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承费直之学,并重视以儒理解《易》”;且解《易》“皆由象数为切入点,而最终归本于人事”。⑦郑玄是马融门生,也是象数易的代表,王弼是义理易的代表,马融易学对郑、王两家易学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汉代易学史上,马融易学是一个重大环节,有承前启后的作用。⑧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刘宽学习京氏易,擅长星官,风角,算历之术,当时被士人称为通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