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贤能政治思想与中国贤能推举制度的发展(6)

【注释】
    ①孔子开创了私学,是第一位私人教育家。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早期的教育实质上是人学。孟子、荀子也都有教育家的头衔。教育必然要涉及人的能力与后天努力学习的关系,在最初是对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只能得出“相近”的结论。
    ②孔子关于人性的论述在《论语》中没有更多的记载,但孔子的许多看法如“吾非生而知之者”、“人之生也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等等都是与人的本质相关的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③本文对人性善恶的具体内容以及立论方式不拟作详细解析,而是讨论二者的共同方面。人性最初只是合群性。人性应该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二者的机械组合,而是人的自然机能(包括最初的天然合群性)在生产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升华,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74页),与自然向人的显现,自然的人化和社会的进步方向一致,人的本质也将不断变得更丰富,更全面。
    ④孟子的“心”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心之官则思”,这种能力是人人都同样具有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⑤郭沫若曾指出韩非与墨家思想的关系,认为韩非把墨子的“尚同、非命、非乐、非儒的一部分发展到了极端”。郭沫若:《韩非子的批判》,《十批判书》,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第254页。
    ⑥参见《论语·阳货》、《孟子·尽心下》。孟子反对乡愿的语气更为激烈,认为乡愿是“非之无举也,剌之无剌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⑦本文这里主要讨论仁政的总体原则理想,并不考虑一些细节如“井田”(经界)、“恒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等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⑧春秋以降是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兴起的时代。各国君主的位置无例外地都是世袭的,这是世袭体制的最后支柱。君子参政只能与世袭的君主构成不可逾越的上下级关系,君子也就只能担任“臣”的角色。
    ⑨参见《论语·子路》。
    ⑩《孟子·离娄上》:“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11)黄宗羲:《原君》,《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12)黄宗羲:《原臣》,《明夷待访录》,第3页。
    (13)黄宗羲:《学校》,《明夷待访录》,第7页。
    (原载《文史哲》2013年3期。录入编辑:里德) (责任编辑:admin)